对于抗战作家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希望一天不止24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表来看一看,那一年丰满的肌肉立即紧张起来,他立刻就走:要到难民救济会开会。
可事实上,他并没有因为忙碌而取得什么像样的成绩,不过是摆样子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在某件事上倾注大量的时间,比如去图书馆看书,或者赶早贪晚的学习,或者连续加多少个班,时间多得连自己都不得不相信自己一直在努力奋斗,然而努力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很多人也努力了一次,两次之后就已经发生悄然改变了,他们继续做这个样子的潜意识的想法,不过是想要抵御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极大的空虚感,因为根本就是看见大家都这样,于是也随着大流认为自己也要跟着这样做。至于在这段时间里自己是否所有的精力都付出此项工作,连自己也心虚。
对于此类事件,我们身边的事例多得不能再多。或许,你也曾是某个事件的主人公。刚上大学时,出于对学校的好奇,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时,也是喜爱志愿者。所以,我参加了志愿者,和想的一样,经过面试,笔试,我通过了,我进入了实习期。开始志愿工作,而我,似乎很忙碌。每一件事似乎都要在固定的时间发生和完成。每个周末都忙碌而充实。每个人都看到我每天在忙碌,其实,我不知道我在忙碌什么,居然,一次图书馆都没去过。很多时候,一张试卷不能说明你学到的很少,可是,却能证明你是否有认真学习。
可想而知,我的实习期没有通过,我有些郁闷,我觉得我做得并不比任何人差,我想,很多时候,别人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们都是经过高考的,那段时间,我看着身边的同学,每天起早贪黑的学习,我看着,我也很紧张,毕竟,高考一分之差就会有千里之别。我也开始了这样的学习状态。可是,没到一个星期,我就放弃了,这种学习方法实在不适合我,我有继续着我自己的方法。而那位同学的成绩,在后来的模拟和预测中,考得都不理想。心情也极差。每天看着她为了学习而太过忙碌,最后却这样,有些心疼。
我们的忙碌在别人看来是努力奋斗,可是,实际上,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最后,我们我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碌什么,努力的意义又何在?大概很多人也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把自己下意识地搞成了争分夺秒、日理万机的样子。即便忙碌和努力的内容与目标并不接近、哪怕没有进展,只要自己的样子看起来是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心中也就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种满足感足以抵御因为不努力而带来的躁动和不安。这是一件既轻松又有说服力的事情,既可以自己麻醉自己,又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告他人--你看,你看,我的确是倾尽自己全部精力的。
只是,此时若来一个问句,问问自己:“这样有意义吗?”相信连自己也只能回答一句“呵呵”了吧。
读《我不怕迷茫彷徨,只怕虚度这好时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