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特别注重清明节,一定会在这一天带上祭品去山上扫墓和祭拜。小时候,我每年都会跟着长辈翻山越岭去扫墓,对我而言那就像是一次春游,可以去山上摘茶包,玩得不亦乐乎。
当我成年后再跟着长辈到了祖地,我看着父亲他们一项一项地进行着扫墓的仪式,而我则在一旁呆呆地看着,对于那一堆堆凸起的土包有种说不清楚的复杂感情。叔叔拿起柴刀砍掉了墓地旁边长势旺盛的灌木丛,父亲则用锄地的工具像一个理发师一下锄去了坟头和沟边的杂草,然后细致地检查坟底部是否有老鼠洞,最后再勾一些泥土填高被雨水冲刷过的坟头。
父亲给爷爷的坟锄得特别细致,用心检查坟上是否有老鼠洞。我一个表伯伯特地叮嘱父亲说爷爷托梦给他了,说是坟上漏水了,爷爷浑身湿透,在下面很冷。这种说法也许是一种迷信,但是对于亲人来说,不管他在世还是往生,我们都一样自己的亲人能够在他所在的那个空间过的幸福。
清明节除了纪念和缅怀亲人,它更是一次家族成员互相寻找认同的纽带。
清明节在每一个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那里传统宗族观念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每一个在异乡打拼的游子寻找家园的密码。我想,一年之中除了春节,估计也只有清明节能让远在天南海北谋生的人们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很多人也许从未打过照面,只要他们在同一个族谱中有着渊源,他们就会成彼此为家人,两个同龄人的辈份可能是兄弟,或是叔侄,甚至可能是爷孙,不管哪一种辈份,两人都会毫无陌生感。
在祖地扫墓,一个家族的人往往郑重地在坟头插上纸钱、花圈、香烛灯等祭祀物,一起祭奠和缅怀他们共同的祖先。扫墓的队伍越庞大意味着家族人丁兴旺和家门兴盛,大家心中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会更加强烈,因为这些完全超越了金钱和地位可以带来的荣耀。如果家族中的的成员们能够体面的回乡,拥有不凡的财富和地位人愿意为家族事业出一份力,那么他更加会得到族人的敬重。那一刻,那些深负家族使命的男人们完全不像古诗里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扫墓的队伍里跟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他们在人群中追逐嬉戏,就像脱离束缚的小马驹,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春光。
大人们在坟头插好点燃香烛,燃烧了纸钱以后,都会指着坟头给小孩子指认那些长眠地下的先人,这个是祖父,那个是曾祖父……
其实,小孩子根本记不住长辈们讲述的那些先人,甚至看不懂大人们搞的这一切奇怪的仪式,只是觉得一切都是新奇好玩,但是都会在大人的指引下认真地磕头跪拜,完成了一次关于祭奠和传承的仪式。就这样年复一年,长辈们在清明节里坚持给孩子们讲述着同样的话题,当大人们慢慢变老,孩子们慢慢长大,那些关于家族的历史便深深记在了孩子们的血脉中。
那一堆小小的坟,就像家族命运的某一种隐喻,它的荒芜与否就象征着家族命运的衰荣,在无声地联结着在世者和往生者某种割不断的联系。
我想,祖先们在清明节这样在一年万物新生的日子里缅怀先人,一定也是希望家族的血脉也像春天一样生生不息。有死才有生,有生才有永恒,清明节扫墓的那一系列特殊的仪式就是在表达着人们对生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的态度则是豁达的。
清明,它借着融融的春光轻轻地吟唱着一段人类发展的史诗,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谜题,也就在那一系列繁琐的仪式中一点点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