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有个不太好的习惯一见面就喜欢问你赚了多少钱?加薪水了没有?最无趣地就是一问再问。
我既认真又打趣道你怎么就不问我最近过得好不好?突发又想贫个嘴:“咋地就不问问我花了多少钱?”
过去的一年,是互联网知识付费的春天。如:得道课件、知乎问答、分答、千聊、一块听听、饭团、社群等等。什么21天训练营、21天改变.....网络打卡、网络作业、线上读书/运动/绘画/写作/学英语等等模式风云崛起。我想有不少小伙伴们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其中的某一个环节。买课、报班、报社群、跑马、有的小伙伴报的还不止一门。有的几乎是逢课必报,也是所谓的报班老司机了。
话说你忙得过来吗?你学完了吗?大部分的回答是我没有,甚至是一节课多没听过,不就是少喝一杯星巴克的钱吗?想必网络课堂的老师们也最喜欢这样的学生了,多少省事又暗淡。拉倒!你爱学不学的。但是为什么遇上报名又是这么积极呢?一来焦虑,这心情犹如给娃报兴趣班一样,人家都在学习,我怎能不学呢?有句老话不是叫谁落后,谁就要挨打。二来是精神空虚,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做。
2017,我走过的那些“知识付费”:1、是加入猫叔社群999元 。 2、买书的费用(纸质+电子)。3、订阅猫叔饭团|听课打赏小互动。4、旅行开销。(咦!怎么把旅行游玩也纳入到其中的“知识付费”?提起旅行,它并非只是纯碎的游山玩水,旅行好比是一场游学,一次修行,取材/练习/感悟,社会才是一门综合学科。
那么你“赚钱”了吗?又回到钱的问题上来了。“很好,谈钱不羞耻,没钱也办不了事,就如这最基本的,没有学费和盘缠就迈不进门槛。”我们要打破常规,敢于“谈钱”。
话说回来,回到愚人节那天,经过自我反复的思考后做出的决定,在和闺蜜踏青采艾叶之际,我告诉她我打算要去加入一个社群了,多少多少钱……
以任何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是,你没事吧?你是不是疯了?对普通人而言,这可是半个月的薪水了。
可以买一件体面的衣服,吃几顿好吃的。这笔学费过时要涨价!我的小脑瓜也就盘算了一下,把2017这一年结余的日子平均了一下,就当作是每天少喝一杯奶茶。就这样我搭上了三月的那班末班车,踏着好奇/胆颤/又焦虑的心,我报名了……
为什么要胆颤呢?
这是一个什么“奇葩”的社群?
它需要通过一关又一关的考试,我生怕小助理她不收我。那多没面子,是不?
那你又焦虑的最什么呢?
我焦虑的是,我想改变现状。
我焦虑的是,那些考题难不难?
我焦虑的是,能不能过关?
几经筛选,真是盼星星盼月亮般,终于尘埃落定,我被纳入到了“小灶五班。”
我的原始面貌:我是枚“夜猫子”、“早起困难户”、“社交恐惧综合症。”尽管过去室友眼底的我,是枚极度有清规自律,临睡前,必把衣服折叠整齐,即使赶上周末休息,我也同样要去食堂吃早餐。我喜欢赶在大伙全面休息,太晚了,有响动就会导致我惊醒。若非打个标签“敏感”、“强迫症”。不知从何时起,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码字。爱上熬夜就如戒不掉的“毒药”。明知伤身,却无法自拔。
回忆小灶的作业,有时间的截止点。比如,每天六点半的剽悍晨读留言,这对我而言,比平时要少睡一时辰,守候着它的开门。这简直是“生不如死”,缺觉原本就是我生病的导火线。时常是揪着头皮,手机不留心的拍着脑门而勉强完成的任务。这不一定还就能金榜提名。
每一天的读书笔记在炎热的炙热酷暑,在40摄氏度的高温。这犹如贴紧地皮表面,让你燃烧、让你焦虑、让你抓狂、让你压力巨无霸。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你赚钱了吗?”
“对不起!我没赚钱。”
加入小灶的初衷出于我的好奇、我想看看外面别样的世界、我想改变自己。然而在此之前,我时常在犹豫里焦虑、矛盾徘徊等待中纠结;在迷失的小巷里看不到自己的需求;我患得患失的在漫长的光阴里走丢了自己;对生活和人事提不起太多的兴趣。我想,我病了!最悲哀的哀莫过于心死。
我需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我变的轻松、阳光、更豁朗一点。旅行就是一场自我放松和治愈心灵和魂魄于一体的最佳归宿。
过去的一年,我也加入过一些学习社群,绘画/写作/朗诵,那些是免费的。无论何种模式的学习,不管是免费还是收费也好,或多或少的给自己的成长带来一些见识和帮助。我觉得最关键的是需要自我坚持和自律,同时也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需要明确一条方向、你需要开阔你的眼界、格局和心胸。遇到不合适的,你需要调整或者懂得止损,选择适合自我的节奏。
知识付费只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不跟紧,你会心疼。心疼支出的学费,焦虑和同学间的距离……
然而,小灶也好比是一个联结。无论是过去免费的还是当下的知识付费。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这层联结,让你相识更多的人群,分享更多的精彩,最关键是行动的速成。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利用周末的时间足迹遍布了9个城市,简书更新了58篇游记,这和过往“好宅”、“好静”、“好安逸”的我早已成了明显的差异。过去的一年,我爱上了行走、爱上了运动,虽然只是儿科级别,我仅仅和过去的自我做对比。走过的那些路,拍过的那些景,见过的那些人,陆续点燃了对生活的热情。
珍惜每一个当下,用步伐去寸量;珍惜每一次相遇和每一次感动。朋友,感谢你给了我力量、勇气、支持、鼓励和温暖。然而,每一次的成长和出行并非只是一次任性,它需要备足了功课,手有余粮,才能心中不慌。愿你在快速、浮躁的时代里不忘初心,愿你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2017通过社群读书和践行,2018每天清早雷打不动的闹铃,即使是在周末,我也没有睡懒觉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