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网中38期 第811天
人们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动机,动机来源于满足自我的“需要”。
在社会中,人们会赞许一些行为,也会批判某些行为。生活里面,我们面对自己或者家人,也会对行为有评判,哪些行为是值得欣赏希望多发展的,哪些行为是需要停止做出改变的。
如果你仔细留意下,会发现人们大多时候都是以行为来定义人或者事。我们像一个审判官,面对人们的种种行为表达出自己的喜好和厌恶。然而,这会让我们远离关系的建立。
那些日常里的种种情绪,大多来自于我们对他人或者自己行为的不满。如果我们从“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需要”出发,我们会不会对人们(包括自己)少了很多的抱怨和指责,反倒生出许多好奇和理解呢?
假设你的先生,每每回来都很晚,不是应酬就是加班,又或者是一回家吃了饭就是电子产品不离手,不是打游戏就是刷短视频,你对此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呢?你会不会生气,或不会抱怨他顾及家里太少,你会不会操持着家里很是委屈又辛苦...
假设你的太太,时不时抱怨着抱怨那,一会唠叨你,一会唠叨孩子,不管你在什么状态之下,总希望你能够更好些,不是工作更好些,就是对她更体贴些,似乎你做或者不做,你都会有错,你对此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呢?你会不会感到厌烦,会不会想要躲藏逃离,又或者感到愤怒压抑和孤独...
假设你的孩子,总是有某些习惯不合你心意,比如看电子产品的时间过长,看书写作业的坐姿不够挺拔,吃一些不太健康的食物,结交一些你认为不太靠谱的朋友,对此你又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你会不会担心焦虑,会不会忍不住唠叨或者教导孩子,又或者发一桶火训斥一顿,自己挫败又沮丧...
假设你出门在外,又或者是你的同事或者朋友有一些让你很恼火的行为,比如你外出乘车,坐你旁边的人吃重口味的食物,或者你外出用餐,隔壁桌的手机外放很大声,或讲话很大声等等,你会如何表达自己?你是很不耐烦地让对方停止其行为,还是礼貌客气地说出自己的请求?
透过行为,看见背后的需要对我们会有什么帮助?
例如先生的应酬和加班,很多人会说是为了能够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太太或许会说:那不是最重要的。更好的生活条件不仅仅是增加一点点收入能够被实现的,甚至很多所谓的应酬和加班,并不能给家庭带来真正意义的改变,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回到行为背后的需要上来——为了能够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其背后的需要是什么?
我们千万不要被表面的“结果”所蒙蔽。“为了能够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这并不是对方真正的需要,或者说更深层次的需要。
也许他需要的是家人的认可、欣赏、崇拜、关注与体贴,也许需要的是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需要”。
好奇对方的需要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比较会没有情绪,与此同时,能够接纳与涵容对方当下的行为,从而发出关怀对方的信号,也比较能够说出温柔有礼貌的话语了。
不管对于坐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吃东西还是邻桌声音太大,如果能够按下大脑自动模式的暂停键——也许他太饿了,一天都没有空下来吃东西;也许他沉浸在谈话中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声量,也许他暂时没有能力可以想到那么多——我们比较能够保持一个温和的态度,表达自己的需要。
通常,当我们对他人态度温和,又怀着关怀对方之心,大多数人是愿意合作的。
只有关注其内在的需要时,我们才知道行动的方向在哪里。
不视太太的抱怨为抱怨,唠叨为唠叨,好奇抱怨和唠叨背后她的需求可能是什么?猜不到也没关系,只要我心中有这么一块空地在——行为的背后都有其需要,一定有她的道理——带着这样的好奇,去关怀对方,怎么了?你心情不好吗?我可以帮什么忙?所以,你是希望...
孩子也一样,也许孩子用他的行为在表达他对自主权的需要,或是自我照顾的需要。一旦我们可以协助孩子在其他方面获取这些“需要”,那么他们就不会通过一些不良习惯或者行为来表达了。
与其不停地唠叨需要改变的行为,不如去探究人们背后的需要为何。
理解彼此背后的这些需要,我们就可以考量、探讨,除了当下这个行为以外,我们可不可以创造一点其他的行为呢?
这个行为是可以满足彼此需要的,不是要么“牺牲”你,要么忽视我。
带着这样的视角,会发现扰动自己心境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少,我们会感到安宁与和谐的美好。继而带着这样一份感觉待人见物,我们与外在的连接是流动畅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有些需要相同相通,有些是个体独特的需要,但人们在表达自己需要的行为上各式各样。
不以自己之所限,定义他人的需要。只需要去好奇对方,给予关怀,能理解的理解,不能理解保持尊重的态度,如此,打开与对方的合作之道,创造双赢的人生。
需要提醒的是:良好健康的需要,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人健康与利益的前提之下。
那些满足自己需要又能造福于他人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赞赏的,我们不能说:他满足的是自己的需要,没什么可欣赏学习的。
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需要,每个行为都其来有自,有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