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发现我们现在这一代的人们越来越比较浮躁,实用主义盛行。人们的爱心,希望等都已经深埋自己的心底,例如碰到倒地老人不敢扶,只能围观,而且还不打急救电话;看到别人倒霉,幸灾乐祸;看到乞丐一走了之(因为担心是骗子)......真的人与人之间有必要这么不信任吗?在和平年代都如此的话,那么如果在战争年代那会怎么样?我简直不敢想象那个场景。我手上这本《寻找光的小女孩》就是讲诉的在战争期间的一个老人与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之间关于希望和爱的故事。
整个故事,作者的文笔非常朴实,咋一看上去觉得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当你阅读时你会发现在不经意的细节描写片段中,或者一句话就能够将你的泪点激发出来。本着不剧透的精神,我就讲一讲我阅读本书得到的一些体会以及对本书精彩的文字的一些个人小评。
故事的开头就以“恐惧”为题开始,将之前在地下避难生活的小女孩被迫到地面被老人发现的那一幕描绘出来。这其中主要通过小女孩的内心心理活动来展开叙述。在小女孩的眼中这使得老人是一个妖怪巨人,虽然害怕但是和‘那种人’相比:“她现在反而比较不那么害怕。小女孩心情平静地期盼自己的血可以很快被喝光,她就能迅速死去,不用受太多苦”(P6)。死多么可怕!是什么让小女孩居然连死都不怕?难道碰上‘那种人’比死都可怕?后面又提到了小女孩还是想活,而且内心深处还存着“希望”。
而这“希望”具体就通过小女孩对光的执着体现出来:“小女孩最爱的东西,莫过于光亮,连某些孩子找到带回来的食物或玩具都比上(P7)”以及后面身体稍微好一点与老人对话中提到的唯一的词或者说是字就是——‘光’。
虽然小女孩最初的情况非常糟糕,以至于在最初和老人交流时:“所以她努力想坐起来,结果眼前的小黑影愈来愈密布,直到变成一片漆黑(P16)”。即使这样小女孩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她怎么有办法出现在这里?(P12)”,而老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虽然内心也有挣扎:“该拿小女孩怎么办?她是什么人?是否值得她消耗我的药品,和使自己身陷险境?(P12)”虽然这样,但是老人还是收留了小女孩,这不得不说这世上人与人的爱多么伟大。
希望,只要不失去希望,我们就还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在这个故事中老人虽然失去了妻子,儿子以及孙女,整个曾经幸福美好的家庭顷刻之间遭到毁灭性打击,然而老人扛下来了,而且没有失去希望,例如在苏中提到老人居然还在客厅里摆放了一架钢琴,没错你没看错,就是钢琴!音乐从来就和美和希望联系在一起,到了这样的环境下居然还没有放弃音乐,如果这个民族都是这样的话,可以想象这个民族是多么的难以估量。
到这里,也顺便一提稳重反复会提到的‘那种人’,书中几乎就没有直接正面描写‘那种人’,唯一的两个正面场景就是在杀死老人孙女和试图去抓光儿(就是那个小女孩)时,但还不能看出多么可怕。真正让我毛骨悚然的是侧面描写。在写老人躲在垃圾桶三天之后出来看到的场面,那种恐怖让我感受到了‘那种人’的可怕。而且老人居然当时希望自己的孙女还是死了好,这就是最好的描写。
当然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这世上有惊天动地的爱,同样的,也有惊天动地的恸......’。当我看到老人和小女孩好不容易快熬出头时,就快要好好的实现他们的战后清单时,更大的遗憾来临了。当我看到最后小女孩全心全意弹起那架钢琴的时候,当我看到:“躁动的乐声,伴随着光儿的泪水,和累积多年而指引着她手指的悲伤,不断传入四周所有人耳中,犹如一首最悲愤的自由之歌,犹如最美的爱的呐喊”。其实我也已经泪流满面。
最后伴随着《那朵花》的主题曲,援引书中的一段话来概括老人:
如果回顾一生,
我知道我尽力了,
我没有做完没一件事,
但我做了很多事,
重点是,
我做了最重要的事:我爱过。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