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孩子的“孩子王”的前半生 (那时的节假日)
吕律著
人生于苦难艰险,而后知生活之甘霖。对这句话,我深表同意。不好意思,这句话就是我说的。
从小时起,我就是个不让大人操心的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生活中妈妈的好帮手。我妹妹也是。我有一个妹妹,小我一岁半。作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我和我妹妹从小脖子上挂着钥匙,就这么急急匆匆地成长着。
我小学时,会踩着板凳焖米饭,会扫地,妹妹也是。等爸妈回家。那时,每天,我和我妹妹翘首以盼,眼巴巴地等爸妈回家。这种心情,我现在想起来,都禁不住打个激灵。
对,就是种望眼欲穿的感觉。小时候,每天如此,除了节假日。偶尔,脖子上挂着钥匙的我,放学回家,发现爸或者妈已经下班,那种心花怒放的感觉现在还是触动我自己。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职工家庭还是一周放一天假。周六工作。后来逐渐变成周六上半天班。每当放假,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那时候的周末休息日非常珍贵。想要忙生活。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没有机器可以帮忙。全部手工。所以父母总是很累很累。
再要充实精神生活。抽空的时候,就去县城新华书店买小画书,这可能是那个年代的小孩最喜爱的阅读形式,图文并茂,而且内容丰富,是很好的阅读和知识启蒙书籍。这些小时候中买的小画书我父母攒了有几千本,现在放在广州我妹妹家保存。以作纪念。
还有,上世纪80年代,各种杂志报纸开始了繁盛时期。我家里也不例外,订了很多杂志和报纸。看书,看杂志。父母订的是《读者》,《桥牌》,《大众电影》,还有《大众电视》等等。小时候的我和我妹妹,就是看儿童杂志,从《幼儿画报》,《幼儿学画画》等,看到《科学画报》,《万花筒》,《连环画报》,《儿童时代》,《幽默大师》,《漫画》,后来还有《少年文艺》等等。我记不清了。这些杂志的相当一部分,现在保存在我家中——北京昌平区沙河镇高教新城北街家园小区。以作纪念。订报订杂志这一习惯,我母亲保持至今,只是现在订得很少了。
还有一个了解外部世界的好方式就是看电视。在西北西海固——宁夏固原县,我父母节衣缩食,攒了很久工资,据我父母说,那时他们的工资算是全国同样职工中比较高的,因为有高原补助。所以等到了一张电视票以后,去买回了我家当时最贵最贵的物品——一台十二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有当时家里珍贵的物品就是一台收音机。和爸妈的自行车了。这是在那个年代,普通人家家里的大件。
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家里,通常还有一个大件——缝纫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自己会做衣服,那真能省很多钱。但我家里没有。我想不是我母亲不想买,应该是没钱买。
微薄的收入,养活两个孩子,还要赡养老人。在西北西海固生活时,父亲每月要给远在江苏老家的奶奶寄生活费。母亲也有姥姥姥爷在身边要照顾。家里却还订了那么多报纸杂志,这是相当大的一笔开销了。我印象中,小时候,父母的同事的孩子,我和我妹妹的同学都愿意到我家来看书,因为他们家里没那么多。
哪里还有余钱买那么昂贵的缝纫机呢?所以我母亲可能也挺遗憾。至今喜欢去裁缝店做衣服。我也喜欢缝纫机。我在北京买房(2008年)入住(2010年底)后,曾经关注过缝纫机,发现我还真买不起。于是,我在快到40岁的时候,给自己买了一个简易的学了学。这些年,我和我母亲在北京家里陆续添置的针头线脑就太多了。至今,我都愿意自己缝缝补补,还给自己和父母亲属织过毛衣,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