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了转折期的选择,有两种模型,一种是依据经济选择,一种是依据心理选择。
经济选择有两个弊端,一是没有足够的信息判断未来,二是这里只有信息的计算和加减,没有人的因素。
心理选择是,想清楚自己要根据什么做选择,本质上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外在环境是决定选择重要的因素,但当把选择的权利交给环境时,就没有做心理选择,这样容易有一种无力感。
但是当选择的依据是: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风险就不是决定选择的因素,而是要判断它是否能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志向。
创伤
上文说到了选择,但是比起自己主动做的选择,生活中更多是没法避免的被选择,也把它称作创伤,那么怎么面对这些创伤呢?
比如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失去了生活中重要的人,遭受了人身侵害等等。
创伤不仅意味着伤害,还意味着成长的机会。——陈海贤
我小时候家里种韭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割一茬。我就好奇它的生命力怎么这么强大。只要有水土,阳光就可以不停的生长。
其实人也有这种能力,小时候我绊倒了,奶奶会说:磕磕皮松长得高。这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智慧,看到创伤后成长。
当你经历创伤时,可能会茫然、痛苦、恐惧,然而这也是一次机会,让你更强大的机会。就像尼采说的那样: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
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健康”,这个观点本身。——陈海贤。
我一直都是身处于,一种末位淘汰制中。它传递了一个潜台词就是:不优秀,不配活。如果你做的不好,不够优秀,那你就离开了,约等于死亡。
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了五六年,我一直都还行,也有低潮时,都好好活着。
但有一次,大概在一年前,突然胃疼。当时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反思大概是因为压力,而我认为那个压力是有害的。
然后就导致了胃病,一直持续到现在,幸好没再复发。同时还有一项研究,从侧面印证了我的这个想法。
有一项3万美国人参加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压力提高了43%的死亡率。但是提高死亡风险的,只是那些相信压力有害的人。
那些承受高压力并不认为压力有害的受访者,他们的死亡率并没有提高。他们是调查中死亡风险最低的人,甚至低于那些报告自己承受很少压力的人。
这个调查是《自控力》的作者凯莉 麦格尼格尔提到的。
创伤后的艰难重建
人的创伤后成长,不是经历创伤巍然不变的坚强,也不是创伤后复原,而是创伤后一种更积极的改变。——陈海贤
记得一种葫芦,长成标准的八字形的葫芦,看起来特别精致好看。好奇为什么葫芦会长成这个样子,这么好看,就好像长在了我们的审美点上。
后来才知道,在葫芦出生后,就会套上一个模具,这个模具就只有这么大,葫芦只能长成这个样子。
还有一种西瓜,会长得特别的结实,特别硬,就算拿刀切,也很难把它弄烂。
为什么植物会变成这个的样子?走我们给它设计了人生路,是因为其中有利润。那对葫芦、对这些植物的生命来说:这是超级大的创伤。
但是它们在强大,尤其是这个刀都切不动的西瓜。我看到的一瞬间,感觉到了心灵被触动的震撼。
有本书叫《破碎的世界假设》,作者是心理学家罗尼 基诺夫 布尔曼,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假设世界”说:
我们每个人都在维护着一些天真的假设,比如世界是友善的;世界是公平的;世界是安全可控可预测的。
整个社会都在维护了这几个假设,不是你一个人的假设。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所看到的那样。
我觉得创伤,就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瞬间,会感觉到自己“假设世界”的崩塌。比如:
突然发现父母没有那么爱自己;爱人可能有其他的亲密关系;孩子有可能出什么意外;亲眼看见地震、山洪、海啸、龙卷风……
在那一瞬间,突然感觉到世界就在眼前崩塌,末日一样的景象,而后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心理和精神重建的一个过程。
小时候,父母给孩子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一个小房子,避免外界的风霜雨露。让孩子有种错觉,灾难距离我们很远。
但当有一天,这个房子破碎了,他会看到世界在他面前坍塌,他会在一瞬间不知所措,突然长大了。
我们有个错觉,苦难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当有一天真的有灾难来临时,支撑我们生活的基本假设坍塌了,我们一下子陷入到不知所措中。——陈海贤
生活有种错觉:这些苦难都离我们很远。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世界假设之外,发展出新的认知结构。
可能那个孩子一瞬间学会了懂事,学会赚钱,学会照顾自己。会打破某种自我设限,比如觉得自己不行。
暴风雨会砍掉整个树冠,但水土阳光都在。还可以重新生长出来,就像那个被割掉了的韭菜,可能还会长得更茂盛。
就像一个盲人的触觉会变得灵敏,一个没有手的人,他的脚会变得灵活一样,我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会在创伤后进行重组。——陈海贤
每一次的创伤,都在重构你的世界。我的自我就像一个玻璃,碰到外界的一个强大的、坚硬的东西,然后碎裂了,变成玻璃渣。
等到没人时,会把玻璃拢到一起,然后重新的粘起来,再把那个强大、坚硬的东西放到玻璃里。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人就是在一次次这样的破碎中,变得强大,复杂而深刻。为什么我们要尊敬老人呢?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经历过的破碎比较多。
在创伤中,关于世界的一些天真的信念崩塌了。可是,就像一所不牢固的房子,它坍塌了以后,建造房子的砖头却还在,我们就用这些砖头,建起了新的,更牢固的房子。——陈海贤
写到这里,我突然热泪盈眶,好像挣脱了某种束缚,也像看到了每个人注定要走上的那条路。突然体会到了佛家说的人生皆苦。
但是我不想,一直体会这种苦的滋味。我想快乐的活着,哪怕一定会遇到无常。
就像暴风雨里受伤的树一样,身形可能被永久地改变了,留下了很多的疤痕,但它还会在伤疤里长出新的枝条,这就是我们从创伤中创造出新的意义。——陈海贤
最后分享一段统统1130的诗:
原来我一直被蒙在了鼓里,一直秉持的信念,竟如此不堪一击;
原来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注定与所有人不同,注定皈依新的真理。
每个人都需要说服自己,才能在悲惨的世界活下去,
或许乐观是一种幻觉,一出望梅止渴的大戏。
一片森林中分出了两条路,我将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
不在乎每一条都通往虚无,心将赋予它精彩意义。
陈海贤老师的总结:
你怎么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有时候甚至比你遇到的挫折本身更重要。
人的创伤后成长不是经历了创伤,巍然不变的坚强,也不是从创伤后复原,而是创伤后一种更积极的改变。
在创伤中,关于世界的一些天真的信念崩塌了。可是就像一所不牢靠的房子,它崩塌了以后,建造房子的砖头还在,我们就用这些砖头,建立建起了新的、更牢固的房子。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