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子快一岁半了,最近晚上迷上了吃雪饼。
我问王子:你边看书边吃雪饼,好吗?
王子看着我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于是,我说:那王子吃雪饼时翻两页故事书,好不好?
王子眨巴眨巴眼睛,郑重的点点头,抢过我手中的雪饼,把故事书在腿上摊开。
同样的事情,换个说法而已,效果却完全不同。
2,
科学说这种现象叫框架效应。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用两种措辞来表达,一个是“收益”措辞,强调得到;另一个是“损失”措辞,强调失去。人类天性害怕“损失”,用损失来表达的时候,吸引力就小。所以,改变问题的措辞,就能干扰甚至反转决策结果,这就是框架效应。
3,
放在吃雪饼还是看书上,吃雪饼对王子而言是收益,他乐于接受;看故事书勉强算是损失吧,我也不能确定他是不是懂得看故事书是什么意思。当我表达吃雪饼时,他就更容易接受些,于是他点头同意了。
那么,除了人类能思考之外,动物会不会同样服从这个效应呢?
耶鲁大学的科学家们在猴子身上做的一个实验或许会给我们答案。
科学家们找了6只卷尾猴,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教会了他们买东西。科学家们每天会给猴子发钱,猴子们慢慢就学会了花钱。科学家们每人拿一个托盘,上面如果放两颗葡萄,猴子就知道,花一个硬币就能买到。如果托盘上放一根玉米,猴子就知道,要花2个硬币才能买到。科学家和猴子组成了一个可以自由贸易的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科学家发现,猴子的消费行为和我们人类的价格理论完全吻合。比如,物价涨了,猴子会抱怨,一个硬币本来能买到两颗葡萄,如果科学家只给了一颗,猴子们就不高兴;如果某个科学家在某个时间段打折,一个硬币给3颗葡萄,猴子们就会蜂拥而至,跑来抢购。这说明猴子们对损失和收益也有很清晰的认识。
让猴子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概念后,有一天,科学家突然改变了交易规则。比如,科学家A的托盘里放有两片苹果,如果猴子和他交易,科学家有50%的可能会收走一片苹果,只留给猴子一片;当然,另外50%的可能就是把两片苹果都给猴子。而在科学家B的托盘上,只有一片苹果,如果猴子和他交易,科学家B会有50%的可能额外赠送1片,这样猴子就会得到2片苹果;可另外50%的可能,猴子还是只得到1片苹果。
也就是说,猴子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眼前有2片苹果,但有50%几率失去1片;另一种是,眼前有1片苹果,但有50%几率增加1片。这两种办法能得到的苹果其实是一样多的,但结果很出人意料,科学家B的生意明显红火得多,大部分猴子都用50%几率增加1片的买法。
这就是框架效应在起作用,50%的概率损失一片,而50%的概率收益一片。
4,
上面的实验是不是感觉卷尾猴很幼稚,可是人类呢?也高明不到哪里去咯!
如果买彩票的失败率是95%,还会有那么多人买吗?宣传的都是谁谁谁又中了500万呦!
人类犯着和卷尾猴一样的幼稚劲。难怪有人说彩票就是一种低智商税。
人类和卷尾猴一样,都是喜欢表达“收益”的措辞,不喜欢表达“损失”的措辞,这种框架效应让人恍然大悟,华尔街操盘手胜率为何只有35%,以及量化金融是如何衍生出来的。
框架效应放在日常消费,金融市场里更是比比皆是,你有没有发现呢?
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