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电影节有个特点,那就是在这里,你可以一边看电影,一边看风景。比如它应该是国内唯一你能躺在沙滩上看露天电影的电影节,景色和电影都一起尽收眼底。今天想来说说的,是这次海南岛电影节里最引人注意的一部分景色,华语片。
这种景观可以分几个层面去看。第一个层面上的景观,是地域性上的。你能从海南岛电影节的华语片里,明显感受到那种地域性。那些影片中的故事,与非常具有辨识度的土地勾连起来,背后也还有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们的状态,都透过这些影像来到了我们面前。
北方,是这些华语片中一个很典型的地域。
像是孙傲谦的《少年与海》就发生在辽宁营口的公路旁。少年小杰为了完成一幅大海主题的剪贴画,想要得到一本《海洋百科》,由于爸妈长年缺席自己的成长生涯,跟着大舅长大的小杰只能恳求表姐,当买书的日子即将来临的时候,大舅却突遭车祸,全家都因此陷入了困境之中,而能改变家人命运的,是小杰的目击证词。
虽然叫「少年与海」,但海在影片中,始终处于一个求不得的状态,小杰要制作关于海的剪贴画,想要得到关于海洋的书,他缺席的父母也跟海关系密切,但他自己却从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靠近过大海。
影片也以尤为现实的影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北方城市边缘地带的样子。小杰的家在公路旁,是个汽车旅店,大舅开烧烤摊,永远都处在人员往来的动荡状态下,片中也多次使用移动长镜头来与这种人物的动荡状态形成对照。
故事营口的设定也相当微妙,作为中国东北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它本身就因为开放而与变化同构,片中一笔带过地提到小杰父母的过去,也就是《少年与海》把历史性与影片人物命运勾连起来的处理。
同样进入到这种北方叙事里的还有张一凡的《沉默的牧马人》和刘浩的《诗人》。
《沉默的牧马人》把两代哈萨克人理念的摩擦,放到了荒原驿站这个广阔的空间内。
牧马人和逃家少年之间的冲突,也是两个时代之间的隔阂。
《沉默的牧马人》
《诗人》则将时间放置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个时代节点上,朱亚文饰演的主人公从工人变成诗人,再到拥有某种象征着文化领军者的身份,最后走向死亡,诗歌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是时代变化的体现,影片亦以极其洗练的影像展露了边疆煤矿地区那种灰蒙蒙的质感。
《诗人》
在这种灰蒙蒙的边疆景观里,宋佳饰演的陈蕙带着的红围巾就成为了最亮眼的色彩,她也是片中最纯真的一个角色。
但就像人难以控制自己突然被悬空的命运,那个崇尚诗意的年代终将远离我们,《诗人》由此讲述的,更是一种诗意的逝去。
《诗人》
这些聚焦「地域性景观」的华语电影,记录的不仅是这片土地上最具有识别度的那片景色,更有那些无法被抹去的,和这片地域声息相通的时代变革。
与这种地域性相比,这次国内首映的《无名狂》和《活着唱着》则代表了华语电影中一种对传统的回归。
作为李云波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无名狂》转向了非常类型化的创作,如果你是港片迷、武侠片迷、剑戟片迷,你就一定能在观影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次会心一笑。影片以江湖上无名门和唐门之间的恩怨为背景,从一桩灭门案切入,讲述了众人寻找嫌疑犯张未然的故事。
影片甚至会让你在某些时候想到《罗生门》和那些暗影重叠的黑色电影,关于那场灭门案和张未然这个人,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版本的叙述,而大量的夜间场景、打斗场景都有非常考究的用光和构图,透出一种浓厚的古典武侠美学质感。
一句话总结,这就是那种迷影者拍出来的迷影电影,也因为这部分迷影而带有了浓厚的向那些最经典的武侠片、剑戟片致敬的意味。
马楠导演的《活着唱着》则从另一个层面上与传统发生了连接。它讲述了一个即将倒闭的川剧团的故事。因为拆迁,赵丽经营的川剧团必须另寻场地,而在失去空间场所之前,无人问津的川剧也早就失去了人心。
剧团里的年轻人一个个走掉,看川剧的只有老人,而老人注定会越来越少,在这样的焦虑和重压下,赵丽也渐渐地开始分不清现实世界和川剧的世界。
这是一个剧团的生死故事,同时也是个种传统文化的生死故事,当然也是不同代际人之间的冲突故事。
马楠使用了纪录片质感的影像来讲述了这个虚构的故事,但它显然是具有现实性的,那些马丽产生幻觉的场景,又赋予了影片一种写意的美感和悲情,通过这样一个川剧团的命运,去哀悼传统的式微。
必须要说的,而且要放到一起说的,是万玛才旦的《气球》和松太加的《拉姆与嘎贝》,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藏语电影,更因为它们都以家庭为单元,探讨了宗教与人性交织下的生死爱欲。
《气球》的故事从一个避孕套开始,达杰家里的避孕套总被孩子拿去吹了当气球玩。作为性的象征符号,这些孩子们的无心之举显然带来了邻里间的纷争和关于羞耻感的探讨。《气球》也就因此指向了欲望被遮蔽的议题。
《气球》
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还给达杰一家带来了更难解决的麻烦,那可以说直接威胁到了这个父系家族最根深蒂固的权力体系和神圣信仰。
生育与死亡、欲望与爱恋、轮回和重生成为了这个故事里一组组并置的元素,让《气球》探讨的主题直指现代与传统间的冲突,也它让成为了万玛才旦最具有现实性指向的一部作品。
《气球》
有意思的是,跟源起避孕套的《气球》的那种幽默感类似,松太加的《拉姆与嘎贝》,也从一个有些荒诞的场景开头。拉姆与嘎贝本来要去登记结婚,却发现嘎贝在法律上是「已婚」状态。
为了能和拉姆结婚,嘎贝不得不踏上寻找「前妻」措雅的旅程,在嘎贝揭开自己过去的同时,拉姆埋藏的秘密也一点点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