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如此之大的人物。以至于推崇他的说他是5千年来最后一个完人半个圣人,反对他的说他是曾剃头,为了上位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
从他去世后的两百年间研究曾国翻热潮是一波又一波,书店里写曾国藩的书也是很多,可以说,热度从未衰减。
他曾以一己之力深刻影响了晚清近一百年的政治格局,我想他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一定有很多闪光点一定也是值得普通人学习的。
02.
十年前读曾国藩感觉真是平平无奇,在剿灭太平天国过程中没有霍去病诸葛亮的天才军事家的指挥能力,在权力博弈过程中也没有霍光王莽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推行改革过程中也没有王安石张居正的一往无前的魄力…
最近再读,却有了很多不同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自己已经不是曾经那个热血青年了,明白了实现世界和演绎小说的巨大差别,才陡然明白曾公在晚清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能做出如此成就是多么的不容易。
03.
先让我们稍微回顾下曾公波澜壮阔的一生。
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从小被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来改变家族的命运。小曾国藩也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所以从小就日夜苦读,不敢有丝毫懈怠。
但是他并不是天赋很高的人,他很努力但是效果并不好。有个故事能很好说明这一点。
话说一天夜深,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读了很多遍,还是背不下来。这时家里来了一个小偷,藏在屋檐下,希望等他睡了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小曾国藩去睡觉,而且翻来覆去读一篇文章。最后小偷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那小偷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但这件事并没有打击到曾国藩,反而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资质平平,需要更加的苦读,从此他更加勤奋了。
后来的曾国藩连续6次参加科举都以失败告终,好几次他的试卷都被评为极差,原因是他的文章注重遣词造句,内容空洞,没有实际内容,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是越挫越勇,每次失败后都仔细研究自己的文章和其他人文章的区别,慢慢改进自己的文章风格,最后在第七次科举考试时一举高中。
04.
年少的曾国藩能对自己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承认自己资质平平对于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回想自己年少时总认为自己能力超凡,将来肯定能干一番事业,认识自己天资不够之后不气馁不放弃这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他日后能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晚清政治巅峰的重要原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自我认知有多么的重要。
反观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会对自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及时杀死心中的孙悟空,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认为自己很聪明不学习也能成才,所以大多荒废了时光。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天份很高,少年成名,比如著名的伤仲永,唐伯虎,天赋高,就会对自己更加迷之自信,更加不能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以至于不能好好利用自己的天赋更加精进自己的学识,最后泯然众人矣。
所以如果少年成名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少年没有丰富的阅历、没有历经社会风雨洗礼、没有对人性深刻洞察,大概率是很难把握住这泼天的富贵和名声的。
大部分普通人在经历少年的迷之自信,蹉跎时光,一事无成之后,最后不得不在成年之后面对社会毒打才慢慢看清楚自己原来只是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开始悔恨年少时荒废了时光。
然后认识之后他们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会过度的贬低自己,认为自己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少年时光,如今已经步入中年,再也没有机会了,从此开始认命,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余生。
05.
一个人越早的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资质,对自己有个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估是及其重要的,越早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知,就能越少走弯路。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