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自己读书也好,买东西也好,做很多决定是会受别人影响的,读浮生六记则是因为我老婆,是她推荐给我的这本书,尽管我俩对这本书有着不尽相同的认识和感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觉得读了一本好书。
作为一个80后我现在常常会担心自己更老的时候会记不起生活以前的样子,这也大概是因为我大脑里的海马不够强大,而我也特别佩服那些记忆力很好的人,比如能记得去年是哪一天下雪,更对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能清楚记得今天走了多少步等佩服的五体投地。偶尔看书或者听喜马拉雅节目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一边看一边拿手机记录一下我觉得有意思的东西。读浮生六记便是这样。
这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本书的作者沈复也住在苏州,于是我就有冲动和渴望,想要了解几百年前的这片土地,了解一下当时这里所居住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所以是一边读,一边查,一边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的一位作者沈复记录自己和妻子(芸)的生活,工作的书。
我想先分享一下我读完此书的三个收获。
收获一:
我明白了什么叫“亦妻亦友”。亦师亦友我们经常听说,但如果真的有亦妻亦友的话,我想说的正是芸这种。
里面所记录的他的妻子芸,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常常跟沈复在家聊些文章诗句,在船上喝酒划拳,甚至女扮男装一起去游醋库巷的水仙庙……
还有一次沈复和芸以及船夫女儿一起在船上吃酒,后来一个鲁夫人听岔了消息,告诉芸说:你老公带着两个歌伎,在万年桥下船中饮酒,你知道吗?芸道:有这事啊,其中一个歌伎便是我!
从这简单几句对话中,我们能体会到这谈笑间都是豁达的胸襟和对自己丈夫满满的信任!
收获二:
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苏州,更想亲近苏州。
书里面提到的地名,桥名,甚至作者外出行走的路线,都是我急迫想在地图上查找的,这也是我读此书最大的乐趣!
作者给我们绘制了一幅200多年前的生活画卷,这幅画卷里有醋库巷,有虎啸桥,有沧浪亭,有富春山,还有严子陵钓台,今天都还在吗?真想去到那一个个地方体会一下当时情形,好像这样是坐了时光机器可以回到过去一样,想想都让我激动不已……
我发现其实沈复也有类似的想法,在富春山上的他就在想,严子陵的钓鱼台在山腰上,难道汉朝时水面和这里是齐平的吗?而严子陵当时又是怎么钓鱼的呢?……
还有一次,作者奉父亲之命去吴江吊唁一个叫钱师竹的先生,芸知道路上必经太湖,也想一起去见识一下,便跟沈复商量着偷偷跑了出来。一路上渐渐见到风帆沙鸟,水天一色,芸赞叹道: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这彼时今日的太湖,到底有哪些变化呢?也许现在我们还会看到风帆沙鸟,却早已不见水天一色了……
收获三:
了解了啸的意思。
在最后一篇浪游记快中,沈复跟鸿干一起登高,到鸡笼山上饮酒,期间“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忍不住想,古人的长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历史上那么多的仰天长啸,想必都是情至深处无处释放,只能狂呼呐喊,才能纾解心意,这跟今天我们去KTV飙歌以后的畅快淋漓可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吧?根据度娘解释,原来啸是指吹口哨……作为“口哨”的黄金年代,魏晋时期阮籍嵇康之类的长啸我在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中读到过,据说到魏晋时期啸已经发展到有了音色、音量、旋律的变化,俨然已是音乐的一种形式,甚至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肉就是指人的喉咙,可惜早已失传于今——非常的遗憾。
这些是我的三个收获。
浮生六记,流传下来的只有其中四记。前面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可以说是畅快有趣,百读不厌,但篇幅短小;后面的坎坷愁记和浪游记快,多是忧愁别离,有些读来甚至是凄苦异常,而篇幅又较多。想来从古至今,到底都是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也正应了封面上那几个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我不打算再继续陈述本书中的内容,类似这种剧透的行为,我觉得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就好像如果我要分享一部电影给你,我要告诉你的并不是电影里所有的情节,而是我看完以后因为感动流下的眼泪,因为搞笑发出的笑声,因为震撼张大的嘴巴……我真的希望这本书也是你的菜,希望它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