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开篇,第一句是子曰,第二句是有子曰,第四句是曾子曰,可见有子这个人在孔门中地位相当高。但《论语》中关于“有子”的记录仅此一句,很奇怪。
据《史记》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非常思念老师。有若,就是有子,据说相貌与孔子很像,于是弟子们都推举有若为师,并像敬重孔子的礼节一样敬重他。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弟子的语录,《学而》中,有子谈的是孝悌之道,曾子谈的是三省吾身,这其中有什么内在联系?我却在字里行间发现了一个关键词,习惯。
昨日读书笔记,我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强制的,类似于扶正器的作用。有人立刻批评我,说对孩子要因类施教,不要逼得太紧,还举了高中生跳楼的例子。
人类对于世界的基础认知,一定是单方的强制性灌输。比如一个孩子生下来,做父母的要教他,谁是爸爸,谁是妈妈,什么是狗屎,什么是粮食,端在手里吃饭的叫做碗,不能叫夜壶,做饭的地方叫厨房,不能叫厕所,难道这种基础认知要针对孩子的天性分类施教吗?父母教育孩子,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单方的强制性的基础灌输,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你照着做就行了。扯什么因材施教!
先学,再思。没有学,没有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认知,你思考个什么?当孩子学会发出第一个单音字节开始,他就必然要受先于他存在的文明与文化的教育,人哪有所谓的“我”?一切知识信息都来源于父母,亲人,老师,教科书,新闻媒体,图书出版商。《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先探索研究物体存在状态和原理,然后达到智慧的层次。对信息的认知是知识,自我的思考叫智慧,这是人类认知的两个层面。
那么,有子和曾子话,和习惯有什么关系?
一个孩子,在家里受父母教育,天天对着父母恭敬地称呼,礼貌地行为,强制性地、长期持续性地重复某种行为,就会转化成牢固的精神意识,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就像每天早晨起床要刷牙洗脸、穿衣戴帽一样,孩子生下来哪里懂得这些?必须要做父母的强制性灌输。我在儿时,母亲常拿一些农村俗话教育我,我半懂不懂,母亲说无需懂得,只管去做,待你长大后经历世事,便自会懂得。如今想来,果然如此。
孔子说,人皆生而知之。我没见过天才,也见过哪个父母生下孩子来就扔在野地里让他“自由”成长,都是拿着一本小画书,指着上面的图案,一遍遍教孩子认识蔬菜水果和动物,错了就批评纠正,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十遍,直到强制性地逼迫孩子熟练认知。
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懂得敬重长者的。强制性,在家里养成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习惯,走上社会,自然就会由于惯性的力量延续这种行为模式。因为父母长期的强制性教育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对的,是正确的,是符合道理的。
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是什么?就是习惯。
习惯的养成,必然要强制,要自律。不强迫自己的人,不敢对自己下狠手的人,绝对不会优秀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