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人类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云以丰富的情感内涵,让云的潜在表现与人的生命律动广泛交流,让云的千变万化的飘逸的形式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通脱淡泊的内在美完美结合,雪白是云的标志,温柔是云的象征。于是,“云”成为凝聚无数诗人的情感经历及生命体验的文化象征和情感符号。
一、表达一种情趣 一种欣赏自然的情趣贾岛《题李凝幽居》:“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访李凝幽居不遇回归路上所见。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写白帝城高,五彩云霞缭绕,引起美好的联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概括出诗人对春光的无限喜爱。
二、表达多样情怀 表达一种或超脱、或孤傲、或坦荡、或宁静的情怀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突显出诗人的悠闲,超然物外的风采。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下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这是诗人的自我写照。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孤云体现着贫士幽人的孤高。柳宗元《渔翁》:“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从中看出柳宗元被贬时孤傲高洁、超然物外的逸趣。
三、赞美美丽爱情 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诗人深沉真挚的爱意。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云明月,寄托对亲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别后思念之深。
四、喻指游子孤客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无根,游子远离,两者对举,游子的飘零无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枫浦上不胜愁”明月之夜,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伫立楼头,思念伊人,如泣如诉。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表面写片云孤月,实际写自己。
五、象征时间流逝 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深沉感叹中,云是时间流逝的见证者之一。崔灏《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白云千载,依然如故。
六、喻指理想境界 古人以“青云”谓之高处,指代高官厚禄。以“青云之志”指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高远理想。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说人虽处艰难困厄之境遇,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青云之理想。张九龄《照镜见白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这是感叹光阴易逝、抱负成空。齐己《片云》“水底分明天上云,可怜形影似吾身” 诗禅合一,澄澈人间的大志。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拿云”焦郁《白云向空尽》“倘若从龙去,还施济物功。”都表达诗人的远大志向。
七、象征奸佞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典故反用,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因为我站得最高。苏轼《西江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明月象征词人美好理想和高洁人格;郭震《云》“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施肩吾《讽山云》:“赖有风帘能扫荡,满山晴日照乾坤。”借写云来讽刺奸恶小人蔽日遮月作恶万端。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表达了对“不问苍生”之人的愤怒之情。
云见证着文人墨客的人生—— 屈原:浮云蔽日难见君;陶渊明:白云深处隐玄机;王维:淡云几许藏禅意;李白:孤云一片空留连;苏轼:行云四顾颇超然;李清照:愁云缥缈徒悲叹。
总之 “云”意象正如云本身之卷舒自由,于深涧之中点染,于山谷之间飘游,于晴空之上往来,于四季之内变更。在这些诗词中,包含了作者或旷达、或潇洒、或愉悦、或忧伤、或愤懑的情感。云千古长在,绵延不绝,见证历史;云瞬息万变,幻化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