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10点半左右,我在民族广场等一位朋友。看到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在前面跑,妈妈蹲在后边整理衣物边在后面反复大喊:“睿睿,不要跑。”
结果她越是这样喊,小孩跑得越快。刚好那位妈妈就在我身旁,我说你可以试着直接叫他停下来。这位妈妈将信将疑,但还是照做地喊了2次“睿睿,停下来”,小孩真的就慢了下来。
然后,妈妈又对着小孩说“睿睿,不要站在路中间”。
但小孩听了还是一动不动站在路中间。我说你叫他走到路边试试。这位妈妈也照做了:“睿睿,走到路边上”。结果小孩就真的走到路边了。
这位妈妈好奇地问我:奇怪,表达的几乎是同样的意思,但为什么孩子的反应和行为反应如此不同呢呢?
我:是的。这就是正面语言的力量。正面语言要比“不”语言有效、管用得多!
那么,什么是“不”语言?什么是正面语言?
所谓“不语言”:在我们的正面管教课堂里,我们把含“不’和‘别’开头的带有命令式口吻的语言通称为‘不语言’。而所谓正面语言:指用正面的、积极的方式,清晰、直接地对孩子说明具体要做什么事情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同样的一件事儿。我们可以用‘不语言’表达,也可以用正面的语言表达。
为什么正面语言要比“不”语言有效、管用得多呢?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别去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加州大学语言系教授乔治莱考夫,在他的认知科学基础课上他经常叫学生做个练习。他会跟学生说:“请你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请你千万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拜托你不要再想那粉红色的大象了!”他说他还从来都没有发现有学生能做到不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
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个心生理学原理:从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来说,左脑接收到的语言会在右脑产生画面,但由于人的潜意识很难一下子辨识“不”和“别”这类否定词,有时甚至会自动过滤掉这些“不”和“别”,所以语言的不断重复会强化右脑的画面。这就是语言能够产生心理暗示的生理学原理。
这也是为什么当教授不断地让学生不要想粉红色大象,但学生的脑海中就是挥之不去、实际也并不存在的粉红色大象。
受过专业训练的警察们在抓坏人时,他们说的也都是用正面语言,比如“站住”,“举起手来”,“蹲下!”、“两手抱头”,等等。试想,如果警察抓坏人时喊:“不要跑”、“不要开枪!”等,结果会怎么样?可能坏人跑得更快,也可能乱开枪。场面不堪设想。
这也让我想起,今年10月份我陪我家晨晨去参加舞蹈比赛。在她准备上去比赛前,我一直跟她说“宝贝,比赛也没什么的,你不要紧张”,多次这样劝说之后,晨晨临上台前跟我说“妈妈,我还是有点紧张”。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鼓励的方式不对,一不小心用了“不”语言!于是,我马上补充说“宝贝,你是很勇敢的,妈妈相信你一定会很勇敢地上舞台表现自己”。然后晨晨说“对哦,我要像本杰明一样,我要勇敢”“我是很勇敢的”(比得兔是一个动画片,里面有个本杰明,一遇到他害怕的事情,他都会对自己说一句“我要勇敢”)。
后来,晨晨真的就很勇敢上台表演。我至今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她从舞台上下来时,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发现我现在一点都不怕上舞台表演,我觉得自己很勇敢!”。
当我一开始对孩子说“你不要紧张”,时,孩子的脑海里显示的是“紧张”的画面,挥之不去,于是她就会觉得紧张。但当我用“你要勇敢”这样的正面的语言之后,她的脑海里想到的就是“本杰明遇事要勇敢的画面,她会想到自己也要勇敢、她是勇敢的”,于是,她就真的很勇敢。
回到我们的育儿当中,我们大概也能明白孩子为什么喜欢“对着干”了。
当我们对孩子说“你不要跑”的时候,孩子的脑袋里出现的是“跑”的画面,于是,他就会跑得更快。
当我们说对孩子说“不要站在路中间”,孩子的脑袋出现是“路中间”的画面。
当我们对孩子说“你不要哭、不要吵”时,孩子会哭、闹得更厉害。
当我们对孩子说“不准跟弟弟打架”,结果一转身她就打弟弟了。
当孩子再大点,我们家长反复说“你不要玩手机了、不准玩那么多手机”,结果我们会发现,孩子依然捧着个手机在不断地玩。当孩子临考前,我们家长说“孩子,你不要紧张,你千万不要紧张”,结果可能孩子会更紧张,等等。“不语言’对六岁之前的孩子影响尤其巨大。因为低龄的孩子,他的理智脑还没有充分发育。潜意识对身体的控制占主导作用。
我们再来看一位妈妈对14岁青春期儿子说的话:“你不要再这么贪玩了,玩能当饭吃吗?玩能提高你的学习成绩?玩能帮助你到好工作?成天就知玩!再玩下去,你的一辈子就这样玩完了!”
大家注意一下,在这段话里面,孩子一共听到了7个“玩”字。孩子这个时间接受到的指令是什么?对了,是玩。所以就更加贪玩了。
因为“玩”已经进入了他的潜意识。当他的意识不在状态或者没有进入意识状态时,潜意识直接影响他的行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记录一下家里人一天对孩子说过的话。我们可能会惊讶的发现,原来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我们都在使用这些‘不语言’。
而正面语言对人的正向引导作用非常大。
在一次带队又拿下NBA总冠军宝座后,美国著名NBA教练杰克逊接受访问时说:“其实我带队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只不过在每次上场前,会带领所有球员一起想象,这场球我们三分球一定很顺,等一会儿贏球以后,我们要去好好庆祝一下!“
正是这些正面语言,引领队员积极地去争取成功。
在平常的育儿过程当中,我们该怎么用正面语言代替“不”语言呢?
一、用正面语言表达。积极、清晰、直接地对孩子表达你希望孩子具体做的事情或者状态;比如用“停下来”代替“不要跑”;用“你要勇敢”代替“不要害怕”;等等
二、对于低龄的孩子,可以通过看相关的动画片或者绘本进行教育。与其你一直强调遇事不要紧张,不如跟她一起看勇敢类型的动画片比如《比得兔》,用具体形象的本杰明的例子来引导、启发他。又比如孩子刚上幼儿园有分离焦虑症时,可以买一本《爱的隐形线》这本绘本来跟孩子一起读,让她知道,原来在学校时,心也是可以跟爸爸妈妈链接在一起的、有感应的。等等,这些方式,都会比命令型的不语言管用。
三、启发式提问。“你想想怎么做才能按时到学校?”代替命令、唠叨“你不要再看电视了,要不然明早你你没法按时起床,你就会迟到了!”等等
四、日常惯例表、手势提醒孩子。与其家长一直用‘不语言’唠叨“已经很晚了,你不要再电子游戏了”,还不如平静的问一下孩子“看看你的日常惯例表,现在该做什么事儿了?”,或者平静的指指手表,沉默的坚持、无言的提醒。
当我们聚焦在正面的目标、正面的行为上,并用正面的语言去向孩子表达时,就会强化孩子对此事正面的记忆和场景反应,从而引发孩子正向的行为,从而逐渐成就孩子正面的人生。
作者|秀姐。正面管教家长讲师+拆书家。正面管教育儿理念传播者、实践者。倡导:智慧父母育儿先育己。同时开通有微信公众号:家长能量圈。欢迎大家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