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这本书,一本很简单的书,如果有好的环境,一个小时就能看完。
如果你是为人父母者,想从这本书里找出一些方法论是不太现实的,就像之前说的,教育是一个村庄的事情,完全把人家日本那套文化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搬过来是没有啥意义的。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啥意义呢?
就是明白了所谓的“好的教育”的一种面貌吧,一个教育从业者的态度,决定着一个学园的一切价值取向。
最后那里有点感动:
从B-29飞机上,数枚燃烧弹投向巴学园,落在了电车教室上。
凝结着校长先生梦想的巴学园,被熊熊的火焰包围着。先生无比热爱的孩子们的笑声和歌声消失了,代之以摧人心肺的恐怖声响,整个学校毁于一旦。大火把学校几乎夷为平地,再也无法修缮。在自由之丘,也到处火舌蹿动,浓烟弥漫。
“噢,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
巴吃惊地听着小林先生的话。
小林先生对孩子们的爱,以及他对教育的热情,比正在吞噬着学校的火焰还要巨大,还要炽热。先生心中仍然充满了信念和力量。
这个境界,离我非常遥远。
后记里面有些话很有道理。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在战争期间,这么自由的小学,为什么会得到文部省和国家的许可而存在呢?详细的情况,我直到现在也不清楚,但我觉得有一点原因是,小林先生不喜欢张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媒体敬而远之。”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幼儿园都喜欢折腾家长?
为了更高的收费。幼儿园要争各种示范,在媒体上刷口碑,而达到这些目的的方式无非就是拍宣传片,搞活动,显示幼儿园的“教学成果”。办学者一句口号:“争取示范”,落实下来其实就是家长多做点手工,做好看点,让人能看到成果,弄什么理念啊啥的,家长根本不买账,大多数人都是急功近利的,学校有几个外教,孩子能学到什么“技能”,才是家长关注的重点。为了迎合这样的家长,我们只能看到这样存在的幼儿园,哪有办学者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什么教育的真谛……掏钱的是家长,攻略的对象也是家长,至于孩子……只是中间的工具。
那种越是名气响动作多的幼儿园,我反正是越不信任的。都知道人怕出名猪怕壮,闷声发大财,酒香不怕巷子深。
选学校这件事,教育理念相符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去参加说明会你就能很快看出来,这个幼儿园到底有没有“理念”,喊几句口号“一切为了孩子”然后通篇都在展示多少头衔介绍硬件设施的品牌,一日三餐什么的这些东西,在我看来这种都是骗钱的垃圾…当然人各有志,各取所需吧。
最后贴一段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吧,理念这个东西,如果只是听听看看,没有内化,也是没什么用,要内化还是需要很多实践和思考的,自身的观念不断推倒重建的过程,其实是很爽的。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