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天,万物生长的好时节。论语中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春天的舒畅开怀中,一起来读一读这本讲述古典诗词的书,正如书中的序所写,这是一门春天的文学课。
《诗人十四》的作者是黄晓丹,她是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博士,也是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先生的弟子。黄晓丹2019年曾经登上一席的讲坛,给大家讲述诗词带给她的感动和力量。
这本书写了十四位古代诗人和他们绝妙好诗,被一个现代闯入者用现代眼光玩味赏析,这是一场跨越1600年的诗歌沙龙,以“春”之意向为主题,用现代心理学作为辅助解读,讲述了古典诗词中连通古今的情感,或微妙处的会心,或开阔处的感佩,让诗与心灵自由通透。
《诗人十四个》围绕“春天”意象与“青春”气质,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写了两位诗人,将诗人的气质与春天的意境相互映照,比如第一章是春天的追寻:王维与李商隐;还有春云的思念:陶渊明与辛弃疾;春夜的情迷:王昌龄与李白,春江的别离:姜夔与苏轼,等等。
书中记录和分析了十四位诗人对春天的诗意表达,再现了诗人的人生片段和情感经历,在对气质相同的两位诗人的对比中,展现了生命的不同样貌,书中引入了不少现代的观念和事例,读起来既有思维的跳跃,又有古今中外相通的释然。
比如用梵高的画来对照陶渊明的《停云》,“杏花是南法春天最早开放的,姿态、颜色、开放时间都与江南的玉兰差不多,梵高画面上螺旋状近乎丑陋的树枝和圆润轻薄的花瓣充满了生命的挣扎和光的招引。”
用歌德的《迷娘曲》来解释屈原的《橘颂》,“他认为《迷娘曲》与《橘颂》有着类似的感情:在黑暗中渴慕光明,愁苦中憧憬快乐,更是心灵上迫切的需要。”
人是一种缓慢进化的生物,尤其是人的情感经历千年几乎没有太多变化,现代人思考的主题,比如:情感,友情、孤独、情欲、死亡、别离,早就在千年前诗人笔下流淌。那些对四季的感叹,对命运的追问,对永恒的寻觅,古人今人都是同路人。
书的最后,记录了与叶嘉莹先生的教诲,她提到先生能够欣赏自己并不赞同的诗人,将他们的好处说给与那些诗人气质相投的读者听,作者因之感到“如果说少年时的阅读经验全然被理想照亮,那么此次阅读却增添了对人生软弱和局限的体知。”读这本书,也有同样的感受。
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一个时期,沉浸于古诗词的氛围和情感,这个阶段通常是在人生的春天,也就是十几二十岁的时候。用诗歌去思考人生、感受生命、获取力量,这也是春天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