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视觉型的人,更喜欢通过“看”来学习。再说我还怕麻烦,觉得有时间还不如在家看看书,自己总结总结,再说分享课程里的东西,无非就是平时文章里的内容,看看文章可能更好。
然而一个小时的课程听下来,彻底推翻了我之前的偏见。授课的形式分享等于是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互动,授课者会强调那些特别有用的信息,为了增加课程的含金量,一个课程其实涵盖了多篇文章的信息。比我们去一篇篇的翻文章自己总结高效有用得多。
这次的课程内容相当丰富,如写作方法、写作方向、素材收集与整理、写作有关书籍的推荐等等,而其中几点恰恰解了我在目前的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我将其整理了出来,既是对自己这段时间写作的思考总结,也是完成这次老师布置的作业。
1. 有了灵感马上开始写吗?
教主说有了灵感要马上记下来,但不要急着马上写,之后看到想到各种相关的素材就补充记录在旁边(包括相近的观点,过往的经历,他人的故事等等)。一般有了想写的内容后,就会对身边相关的素材很敏感,搜集起来并不难。等到材料准备充分后再动笔,文章才能丰满。如果说灵感是论点,故事案例就是论据。
我一直羡慕人家的文章怎么有那么多信手拈来的小故事、案例,我只有孤零零的“灵感”。原来是我有了灵感后一般马上就写,而缺失了后面的寻找论据的过程。这样只有灵魂,没有血肉的文章,就变成了干巴巴的说教了。
2. 文章逻辑混乱,主题不明?
从小喜欢写日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作文也从不列提纲,有时运气好,写得顺,分数就高,有时写偏了,分数就低,所以我的语文成绩很不稳定,高考作文就没有写好。现在在简书写作,还是这个毛病。
在提问环节,有朋友恰好提到这个问题。对此,教主推荐了用A4纸搭建框架的方法,先确定逻辑结构,再把相关的故事情节大概写在下面。
如果平时有注意收集灵感和相关素材,那么这就是个把你的收集搬一次家,在A4纸上重新整理组织的过程。
3. 修改文章比写文章更重要!
我写文章要么不写,要么写起来飞快,写好后就会急急去投稿,往往投了稿后,才发现逻辑不通,中心不明,但早被拒稿了,后面也就更懒得去修改了。
我也发现,过一段时间回过头去看先前的文章,感觉会不一样,更能看出问题。
所以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并打算认真实施。
4. 书评,只写触动和有用的地方!
最近写了好几篇书评,No,应该说是读书笔记。其实我分不清读书笔记和书评。
教主的读书笔记分三步,先在书中圈出受到触动感到有用的句子(灵感),然后用思维导图整理出全书的重点框架,最后写书评,只写有触动和有用的地方。
从步骤来说,我和白教主的读书方法完全相同,我也喜欢在书上圈圈画画,也会做思维导图,也会写书评。不同的是,我的书评不舍得漏掉一个内容,从整本书的大结构,到里面的某句喜欢的话,恨不得全写下来。最终,我写的不是书评,而变成一篇详尽的读书笔记了。
看来写任何文章要么有感而发,至少要先能触动我们自己,要么得有用,能解决问题。两者都不是的文字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有高手指点就是不一样,可以少走好多弯路,感谢白教主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