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讲一个唐代大诗人一首诗带走老婆的故事。说起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先讲讲李绅同学。
说起李绅,我们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小时候背过的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清清楚楚得记得,这是我人生中背会的第一首诗。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这首诗激励我辛勤劳动,警示我勤俭节约。一粥一饭都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还有那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我一直觉得写这首诗的李绅,一定是个带着大草帽,身着粗布短衣奔波在田间地头的乡野老农(见上图),枯槁的容颜,迤逦着如沟壑纵横的皱纹,没有戴月荷锄足蒸暑土背灼炎天的经历,怎么能写出这般切肤之意的诗句?
后来读了一些书,才明白我的想法完全错误。那时候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也写不了诗,更不会使诗歌流传千古扬美名的。
李绅,是个大财主,大官僚,人家老爷爷是唐高宗李治的侍读,父亲也身居高位。如果非要与农民扯上关系,那就是他家里有良田千亩,养了大批贫苦的佃农为他耕种,四季不得歇息;他呢,坐享其成,奢华而高调地生活。
说他高调,是因为他家里养着大量的歌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那些美女们水袖长舒,纤腰灵动,回眸浅笑,百媚千娇。李绅就是这样,奢靡富丽,纵情享受地生活着。
有一天李绅的一位旧友张又新来访。
这位张又新,这里也需要补充一下他和李绅的恩怨纠结。
张又新,当年也是妥妥的学霸一枚,曾经在高考中“连中三元“。如果大家对这个成语没有概念,那么我再说一个数据大家可能就比较直观了。自隋唐科举制度以来,直到中华民国废除科举制度,期间1300多年间全国有记载连中三元的人只有17人,所以张学霸堪称学神。
张又新和李绅的矛盾起因于党派之争的站位不同。
张是牛党一派,李是李党一方。政斗如墙头草,不是冬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冬风。牛党强盛时,张又新对李绅疯狂打压,罢官免职没收财产,李绅无比悲催。﹏。
后来李党又强盛起来,张又新又重复了李绅的命运。
张又新就是在这烦愁郁郁迢迢递递的时候来到李绅家里。李绅大人大量,不计前嫌,热情款待。好酒,好菜,食欲熏心;美妓,妃嫔,尽态极妍。
张又新呆呆地望着眼前的一切,如梦似幻,感觉如此不真实。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凡尘过往,一抹忧伤。酒一杯又一杯,放纵无所顾忌,一滴一滴直入心底。张又新醉眼迷离了,麻醉是痛,醒来是痛,世事一场大梦,江湖故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就在张又新酒醉酒醒复又醉时,一抬眼,电光火石般地,目光停留在一个歌妓身上,两人四目相对,暗中过电,火花飞溅。
原来,这个歌女是张先生从前的相好。人生兜兜转转,几经辗转,最终还是相见了。
情人相见,怦然心动。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的久别重逢却未必是尘埃落定。杜甫也说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嘛。
张先生趁着李绅上厕所的功夫,拿手指蘸着茶水,在桌子上奋笔疾书,提笔成诗,张学霸可不是徒有虚名的。
云雨纷飞二十年,
当时求梦不曾眠。
今来头白重相见,
还上襄王玳瑁筵。
李绅从厕所出来,看着这二人的表情,什么都明白了。于是,袖子一甩,大手一挥,“哎呀,太感人了,走吧,走吧,一起走吧!相爱的人,勇闯天涯……”
这个张学霸,比崔郊更牛,仅仅一首诗,就从政敌手中把老婆带走了。
论学习的重要性?
只能说,李绅更豪气,更大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