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我们喜欢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对行为习惯较差纪律不好的孩子也会多加关注,但是占班级人数半数以上的中等生却是熟视无睹。他们上课看着很安静,从开始上课到结束既不积极参与活动,也不会违反课堂纪律,你让听他就听,让读他们也会张开嘴巴,让写他们慢腾腾地拿起笔……
上课前他们一起涌到你面前叽叽喳喳,问这个问那个,下课后却不敢一个人去问问题。对于这样沉默的大多数,不能说喜欢也不能说讨厌,他们却是一个班级的中坚力量,不容忽视。
也是最近看书《正面管教》里受到启发:每个孩子都渴望体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归属感。我就想到了班级里沉默的大多数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也许是被忽视的多了,他们就 逐渐的沉默了,胆怯了;也许是某次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却没能答对时,自信受挫了;他们从课堂的主体参与者变成了沉默的旁观者。
我们老是说对待孩子要有耐心,真真正正能做好也是难能可贵。在课堂上多给孩子们机会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不是直接加以训斥,而是把每个错误看成让孩子成长的机会;看见沉默的大多数,激励他们让他们也能获得学习的内驱力。
今天在5班上课的时候我降低了对孩子的期许,没有提问积极的孩子,而是把目光转向了沉默的大多数。当孩子们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他们的语音不地道,回答不标准,但是当我用赞许的目光示意他们再想想补充一下的时候,他们思索片刻也能磕磕巴巴的说出来,等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时,每个孩子脸上都扬起了灿烂的笑容。整个课堂的氛围变了,闪闪的眼睛多起来了,沉默的大多数也开始积极了!也是这一刻我悟了,孩子看到了自身价值体现的那种喜悦,在班级里找到了归属感,从而迸发了“我也能行”的自信,真的只需要我们多一点点的耐心和等待。
再一次想起了那首小诗《牵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