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今天死去,我的全部作品将会在《窄门》之后消失;只有《窄门》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纪德本人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可见这本书在他心中的分量。余华也说,读完这本书全身发抖,恨不得自己能写出这样的书。
《窄门》是一个爱情和信仰难以协调的悲剧。对于男主和女主来说,悲剧是他们唯一的答案。
他们青梅竹马,无疑是爱着彼此的,但越是爱,两人越是痛苦。
作为清教徒,他们是神的信徒,其信仰是自我约束,克制欲望,以进入"窄门",达到永生,这是最高追求。
但爱,欲望会滋生,与恪守的律规相违背,与信仰冲突。一边是信仰,一边是爱情,如何选择?
所以,他们相爱,但也深受折磨。没有在一起,是逃不开的宿命。
01
幸福不用通过牺牲来获得
男女主在青春期就心仪彼此,家里的长辈也都知道,并也支持。
但在男主决定跟女主求婚时,女主拒绝了。她说两人的现状就很幸福,订婚可以再等等。
女主拖延订婚是想牺牲自己,成全妹妹,因为她发现妹妹也喜欢男主。
但后来妹妹跟追求自己的某庄园主结婚,生了孩子,生活幸福。
看到妹妹的幸福,女主在信中说自己很生气,原来"不用我做出牺牲,她也能幸福。"
在她与男主的爱情中,她可以为另一个人牺牲自己,以成全对方的幸福。但幸福并不能通过牺牲来获取。
爱情是双方有意,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其中一方无意,又怎会有美好的结局?
如果有一方总是在爱情里牺牲自己,最后多半不会幸福。
02
不和对方沟通商量,两颗心越离越远
在整个故事中,男女主互相爱着彼此,但又有事不愿摊开说,而是独自决定,最终两人越走越远。
最初男主决定订婚,是身边的朋友鼓动,他就觉得确实应该订婚,于是告诉女主"我们订婚吧"。
而女主拒绝,回复再等等,男主害怕失去就同意了,却没问为什么。同时,女主也没解释。
后来两人异地,在男主应召服兵役前,他们差不多一年没见,但女主来信说现在两人最好还是不要见面。
"相信我,你若在我身边,我就不能进一步思念你了。"
因为长时间未见,男主责怪了女主,而女主却说自己从未离开过男主,精神陪伴,以及自己需要他坚强,也要依靠他等。
然后两人默契地延长见面前的等待时间,但双方的真实想法却无一人说出口。
后来的后来,他们又有很多感觉不对的时候,但不论是谁,都选择了沉默。
比如男主通过书信感觉女主状态不对,没有太多爱意,但他没有追问原因,而是给自己洗脑可能是自己感觉错了。
最后女主积郁成疾,孤独死去后,男主读女主的日记才知道,原来曾经在很多时候,女主都是想见他,希望和他在一起,但当时他都选择听话,说不见就不见,说离开就离开。
他们相爱多是通过书信表达,却很少在做决定时,与对方沟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对方,以寻求一个都能接受的结果。
在沉默中,在折磨中,他们错过了彼此,造成了爱情的悲剧。
03
长期异地,最后多分道扬镳
小时候,男女主经常在暑假相见,因为要上学。
后来,男主又要服兵役,以及等要见面时,他们其中一方又不想见面了。因而两人最爱的时候,就是异地思念时。
但爱情终归要回到现实,线下接触不和谐,爱情终会幻灭。
男主服完兵役的第一次见面,两人都有些不知所措,且不想单独相处。双方的见面体验都很糟糕,在家人面前假装很开心和激动,实际上都想赶紧结束。
可是,下次相见,原本是互相期待的。但他们相见的第一时间,却约定如果不想见了,女主就摘下男主送的项链,男主看到就会离开。现实也如约发展。
再后来的相见,男主看到女主房间里他送的书籍和照片,被一些庸俗的、无价值的宗教宣传册代替。
女主不再和他谈论喜欢的内容,而是说着那些庸俗的东西。这次的不欢而散,像默认的分手。
直到最后一次见面,女主要退还项链,向男主告别。一年后,女主抑郁而终。男主在怀念中孤独度过余生。
爱情脱离了现实,不论爱的多热烈,最终也难修成正果。因为有些争吵和委屈,可能一个拥抱就好了,但相隔异地的两人,只能在内耗中消磨爱意。
如果男主能懂女生的心思和行为,或许他能补救,比如女主摘下项链,并非真的希望他离开。
但现实没有如果,有些结局跟性格有关,很难改变。或许,一切都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