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这部电影是亚当.艾略特导演的粘土动画片,5年时间完成。立体的人物带着黏土的朴素,更有真实的感觉。电影中没有特别多的色彩,棕褐与黑白成了主调,一如刚开始时玛丽与马克思孤独的心,虽跳动却感受不到生命的暖。看完这部影片我想了很多,关于友谊、关于童真、关于自己、关于不适者。
关于友谊
居住在美国患有亚斯伯格症(是神经发展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对常规无法理解,对突如其来的转变感到不安甚至出现不稳定情绪,社交困难,对他人情绪推测有障碍,通俗可为孤独症)的马克思收到了来自澳大利亚的8岁没有朋友的玛丽的来信。也许对我们来说收到陌生人的来信是正常的,可以很自然的接受,但对马克思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突然的转变扰乱了他一切在轨道上按部就班进行着的生活。他不安紧张惶恐发抖害怕……在激烈思想斗争、凭窗眺望了18个小时之后,他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他坐在打字机前,快速点击按钮,欢快的背景音乐下马克思憧憬又紧张地完成了第一封信。从此,鱼传尺素骆寄梅花。20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孤独没有朋友的两人彼此依赖相互取暖。友谊这个常青树虽历经风雨,却也繁盛。最后玛丽带着孩子来探望未曾谋面的马克思,而此刻的他却在安谧的早晨,在玛丽来到之前,面带微笑安然睡去。此刻玛丽看到自,看到镜子上贴着自己8岁的自画像,看着天花板上被熨烫平整的一封封信,还有完整的打字机……“You are my best friend,a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莫名戳到泪点。愿有人可以与你分享一罐甜炼乳。
关于童真
不得不说导演也充满了童趣。“美国的小孩是从可乐罐子里来的吗?”“一旦烟头涌入海里,鱼就会接着抽,鱼就会对尼古丁上瘾,当然我在开玩笑。烟头在水里不可能点着而且鱼也没有多兜装打火机呀!”童真的话语,忍俊不禁。因为和二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接触了一段时间,所以感觉对童真的感触很深。他们就是很单纯很纯粹,什么表情都表现在脸上,哭就是哭喜欢就是喜欢。也许上一秒因为你的批评他嚎啕大哭,下一秒就因你的一颗糖就破涕为笑。他们的幸福快乐也很简单,少布置点作业多些的时间,多些表扬少些批评。他得到一颗糖,就把糖举得很高,对父母和其他人说:“你看你看,这是老师给我的糖!”在炫耀中有种自豪,生怕世界不知道,小小的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童年的他们不识愁滋味,无忧无虑,拥有最真诚的笑脸。长大的我们也可以多一些童真多一些童心多一些童趣。
关于自己
在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自己。就是这样一句朴实没有华丽辞藻修饰的句子,让我怦然心动。做自己,接受那个有无法选择缺点的自己。也许长得不漂亮,身材不好,没家世没背景脾气还不好,有时沉溺于美好的幻想之中无法不无法自拔,看起来好像一无是处呢。So what?人无完人,我就是这样的我。我可以在阳光下恣意大笑而不是装模作样笑不露齿;我可以敢爱敢恨而不是左右逢源逢场作戏;我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在脸上随时带上各种优雅的面具。蛇的一生要蜕很多次皮,而人的一生却乐此不疲地戴上一个又一个面具。那些标准的官方笑人固然讨人喜欢,可是你真的笑了吗?没有。假装的假笑瞒不过你真实的真心。那戴着面具的脸,戴着面具的心,遮住了阳光。累了吧,放下罢。不完美的自己,至少有活的灵魂;完美的他人,像是个童话,毕竟不真实。最喜欢庆山,做自己,过着自己的生活:旅行参禅写作自省交流哭笑……都是自己的味道。“只能是为自己而活,它不是主宰,你也不是王”
关于不适者
影片中玛丽与马克思宇宙为的生活格格不入:玛丽脸上有醒目的胎记这使她没有朋友;马克思的老老实实显得不合时宜,他讨厌城市乱丢的烟头,是人们眼中的异类。异类是指这样一类无法融入或融入的很差的人的代名词。他们不适应社会生活,不适应人际交往,拥有不适的心理,在事情突变前或者只能说:“我不知道,我要再想想”,他们不知怎样期待与回答,也无法在大事面前抉择,哪怕它就在面前。在这里我觉得异类不是贬义词,而是特立独行的见证。马克思第一次第二次收到玛丽的信时的表现就足以证明他是个不适者,那么不适者如何呐喊?偶然间看到了作家利迪娅的演讲,她说:“每一种文化都有追梦的神话,大多数叫做英雄之路;但也有一种过程不同不为人知的神话叫做异类的神话。即使那时你失败了,失败的你也是美好的,你可能没有发觉那个不断地、试图重生的你是最美丽的。你的故事应该被大家听到,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异类,只有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来讲述你的故事。”她的话语与影片不谋而合,执笔写心,以文表情。马克思迈出了一步拥有了玛丽这个朋友,不适者们迈出一步同样也可以拥有朋友,拥有美好。同时对他们我们也需要关爱,而不是用所谓的社会规范去苛责,将心比心。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