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写作课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朋友,心里满满的想法,故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想要写出来。可是,提起笔,脑子就开始一片空白。或者,勉强写了些文字,总是不满意。然后,在存档之前又删了……
在这样的纠结与无助中,我又不愿放弃对文字的喜爱。于是,在心里就有了个念想:有没有一个课程,专门是针对像我这样想写又不知如何下笔的人的?
一次偶然,在千聊上,看见了刘主编的一元课程――《如何阅读一本书》。听完这个课程,我就喜欢上了这位老师。喜欢他掷地有声的语音,喜欢他讲课的快节奏。对于一些刻意的慢与柔的声音,我真的不是特么喜欢!甚至,心急如我,会在喜马拉雅上听书时用加倍的速度听。因此,马上打开刘主编的课堂,报了刘主编的《刘主编教你从提笔就怕 到什么都能写》。在千聊里听完课就自己去写,没有人监督,也没有一起的同学。直到后来,在后面的课程里加了糖豆哥与糖豆妹,加入学习群。
得到老师的关注
在这个群里,就像很多朋友遇见自己喜爱的群体一样,在心里感叹:终于找到组织了。看到群里的同学都好努力呀!其实,我是那种特别想要被老师看见与认可的。在群里,我的写作水平当然是不能跟优秀的师哥师姐们比的。不过我有我的诀窍,我就当那个最勤快的。为了让老师和同学关注到我,拿出一副全世界最努力的架势,每天坚持日更。并且,统一时间在早上6:30分发到写作群里。那个努力的镜头,把我自己都感动了。还写下了挑战书,两个月10万字。(我自以为是很多了,其实我们班里有位同学一个月就写了22万字哦!)
后来,事实正明,我的方法有效,哗众取宠成功,也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有效指导。有一次,我为了日更而强写作,写了一篇1500字的流水账,只为抱住同学们赋予我的“日更达人”的称号。那一天,刘主编给我做了点评。我特别的感动,那一刻把自己的懒惰与不求上进通通甩一边。推翻了前面的所有文字,保有原来的脉络与框架。进行重写,很认真的重写。
我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好好的写作。终于完成了,这篇文章我自己也很喜欢。也是我有史以来写的最长的一篇,5000字左右。认真去做了的那种畅快真的无以言表,我很骄傲的把改过的文章重新发到群里,同学们都说改过之后好很多。还被推荐为学员优秀作业,发在主编的公众号上。是老师与同学的支持与鼓励让我慢慢沉静下来,开始思考怎样更好的提升自己。
其实,我也是一个无意识的寻求关注的人。和很多朋友一样,特别想得到刘主编的关注以及指点。要知道,刘主编那么忙,想得到他的点评其实也不太容易。不过,我是个幸运儿。因为,我懂得取悦老师的门道。那就是,做一个好学生。但凡是育才心切的老师,看到特别努力的学生,总是无法不为其动容。
引发争议
记得我第一次得到老师点评的是写了一篇文章发到群里,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那天,群里好热闹,最后变成了两个实力派的同学之间的理论争斗。直到引来老师前来,那天老师的教诲,我都记下来了,与大家共勉:
大家讨论的很热闹,真好。写作和思考带给大家反思的机会。顺着问题找答案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相。
讲讲我的观点。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是关注到“每个人”的学习。过去老师在台上讲,才不会关心每个人心里想什么,是不是学会了。但是现在,每个人有感受,有反思,有进步,这是非常好的。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人,都有感受,有自己的观点。
但是,我们需要警惕两个倾向。1、不要迷信权威。每个人都有对一本书的理解,对一件事的态度。即使很幼稚,这也是“你”的理解,是你在这个阶段的理解,这个瞬间弥足珍贵,你应该做的是记录“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把名人的话再说一遍,把名人再膜拜一遍。这样的话,又回到了过去“找不到自己”的状态,这是一种退步。
2、知识的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大家不用去追求“术语”、“技巧”、“终极真理”。不是说谁能讲个精妙的词,他的思维深度就比较深,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看的一些书,包括大家很追捧的“刻意练习”“时间管理”这些,其实还只是方法论,说白了,也是鸡汤文的一种,还够不上高等思维,真的有心去挑战思维,读读康德,读读周易,读读金刚经。在那个层面,是高维思考。
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叫做: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个人的意义,之前,大家觉得神很厉害,普通的人就像蚂蚁一样卑微,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家开始承认普通人的价值。拿来做个比较,现在中国的老百姓也在经历这个过程。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迷信神,不迷信权威。在学习领域也是如此,尊重自己的感受,尊重己读书的阶段,尊重自己理解问题的节奏,这相对于过去的“知识歧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以上是我的分享,当然,我要率先表率,我既然说要不迷信神,我就不能把自己往神的方向塑造。我是大家写作的引路人,但是不是终极评判,所以大家作业写得好不好,需要同学互相去点评,而不是都来听我的,都来膜拜我。这跟我的理念是背离的。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你独立了,你有独立思考了,你的孩子才能独立,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未来他们走到国际舞台,跟欧美名校的学生在一起,大家才会尊重他。
没错,说小事,说真话,说细微的感受,这是写作练习的真谛。那些我们不了解的,暂时不理解的,我们可以先不说,等到时机成熟了,你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师送给我的这一段话,我常常拿出来读一读。从那以后,我不再使用技巧寻求老师的关注。踏踏实实的写自己能写的文章,读自己能读的书。从找不到自己的状态里慢慢回来,日更也没有停止。后来写的好多文章在同学们的点播下,细细斟酌修改,看见自己提升了不少。特别是写作态度上,也从寻求他人认可转为我手写我心,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当我通过写作写出自己内心的纠结时,内心的纠结一下子就转化了;当我写自己内在的创伤时,那个创伤不在是不可触碰的了;当我去写自己对未来的期望时,慢慢地就走在了路上。
从拿起笔就怕,到了拿起笔就能写,需要有个好老师,好的学习氛围,更需要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在这几点上,刘主编无疑是个好老师;好的学习氛围,在我们的班级,其实是老师引导,同学们共同创造的;自己努不努力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