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我,一个自我而不顺应时代的人。
读大学的时候,我在距离学校一个小时公交的物美超市,连续做了四个周末的方便面促销员,工资是每天70块。用这人生第一桶金—560大洋给我妈买了一部手机。当时智能机刚兴起,我在买老式手机还是智能机之间,大概只经过了0.1秒的纠结,便走向了老式手机的柜台,买了一个红色翻盖手机。
这说明我从不对时髦事物敏感。相反,更像一个倾向于停留在旧时代的女人。这可能与小时候奶奶对我的影响有关吧。
奶奶是个命苦的人,从小就没了爹妈,作为三个孩子中唯一的女性,还要为哥哥和弟弟洗衣做饭。如此命运造就的必然是一个自立、要强的性格。她年轻时拼命工作,养儿育女,导致老了之后腰间盘突出,近些年腰已经直不起来了。
奶奶是个爱美爱生活的人。从我记事起,她每天早晨洗脸后,都会抹上袋装的雪花膏,然后用水抹湿不服帖的头发,对着镜子认真的梳头。她每天都用干干净净的抹布,把那个大概二三十平的屋子擦的一尘不染。在那个简陋到没有衣柜的房间里,一个纸箱子放在缝纫机上充当衣柜的角色,箱子上面的衣服时刻都保持整整齐齐。做饭的锅台一尘不染,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没有洗洁精的情况下还是没有一滴油的。东北的冬天,尤其是像我们住在平房里,需要穿的是里三层外三层来保暖,这使得奶奶每次上厕所之后,光掖衣服就要掖一两分钟,因为她一层衣服掖在一层裤子里必须整整齐齐。我知道,这是一个对生活有要求的女人。
小时候喜欢生活在奶奶身边,因为她总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怕的”。我不小心玩的时候蹭脏了衣服,她会说,不怕的,然后用搓衣板搓的干净透亮;我不小心把香皂掉进泔水桶里,她会说,不怕的,然后淡定地拿出来用水冲干净。这大概是我爱修补东西的原型吧。就像现在在国外合租,多数的妹子都是不洗厨房的抹布,用脏了就扔掉,而我总是习惯洗干净摊开在旁边晾着,与奶奶当年做法甚至都完全相同。以前她说过我像她,当时不觉得,现在细细品味我在生活中的点滴,才发现不知不觉就有了她所有的影子。
奶奶也是幸运的,因为嫁给了我爷爷。她说,她们年轻时候吵过一架,但之后就开始互相迁就,慢慢就吵不起来架了。尤记得奶奶嘱咐过建哥哥好几次,说我脾气不好,要迁就我。也总是告诉我,不能乱发小脾气,要我们为互相着想,不能吵架,不然吵成习惯就很难改了。真是觉得劝的句句在理。
爷爷没挣过啥大钱,一辈子只求心安理得。他没啥爱好,却偏爱一口酒。但也从不要求下酒菜,大葱蘸大酱也能喝一杯。我记得小时候,每当大门口有卖鱼的小贩过来,奶奶都会出去买一两块钱的小鱼,回来加点土豆给爷爷当下酒菜,她自己却选择吃剩菜,好让爷爷多喝两顿酒。爷爷也十分宠着她,挣得工资都上交并且不干预怎么花,知道她偷偷接济弟弟也不做声。小时候,我生活的东北小县城,穷人们大都只过年前几天洗一次澡,花费要大概10块钱,爷爷不舍得去洗,却每年都让奶奶带我去;到过几年条件好些了,奶奶隔两三个月去洗一次,而爷爷还是不去洗,哪怕是直到他去世都没舍得给自己花些钱去享受吧。“把省下的钱给你花”,这就是我认为最美好最高级的爱情了!
往往夫妻之间,苟活于世的才是不幸的一方。就像我经常跟建哥哥开玩笑,让他好好锻炼必须先把我送走,因为我想在世上的所有时间都不是孤单的。
之前看到的一句话: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没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大概意思是说,男女情爱,相比于想法,要更在乎他怎么做。关于父母孝道,要在乎他是否有这份心,而不是具体地做了什么。
的确,近亲之间,如果相处如其他人际关系一般,怕是失了亲近。还是该讲求其是否真心待你。只能说,时刻挂心,并倾尽所能,让不在身边的亲人们觉得不孤单。
论心,就像,我深夜如此想你们,又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