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接受了某人的某些东西时,我们就会觉得内心有愧,从而有所牵挂。 当我们接受的时候,我们就会感激付出者,会感到欠了他的情。这些义务让我们 感到周身不适、压力重重,并试图通过回赠一些东西来消除它。接受是罪责的一 种形式。 在这种交换中,当我们全数接收过来,并回赠稍多一些的时候,在权利方面就会感觉到舒服些,就会产生清白无辜的感觉。当我们全数接受、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并且我们也全数付出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不拖不欠、无忧无虑和轻松自在。
一类人,持一种封闭式的生活态度,他们不会主动去帮助别人,也不会轻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奉行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自己相对独立,或者在一个小系统中维持相对稳定的关系。他们洁身自好,会有与众不同或高人一等的感觉。
还有一类人被称为“助人者综合征”的,他们一味付出而不接受外界的帮助,导致“高处不胜寒”。受助的一方,常常会对他们敬而远之,甚至有的还会心怀怨恨。所谓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浙江保姆纵火烧死主家四人,从网上看到的一些材料说,主家待她不薄。不知道这个例子是否也体现了关系失衡导致的祸患,是不是“恩将仇报”这个词也是有心理渊源的。当能量集聚到一定的不平衡之后,关系就会终止。
想到了两个词语。“沟通”,之所以是“沟”而不是“勾”,我想就是要挖一条沟,有一个渠道,才能互通。“交流”,关系必须“流动”才能维持。一股水的平稳流动,需要有一定的落差,如果没有落差,水不会流动,如果落差太大,水流则不会稳定。在日常生活中讲究礼尚往来,我们去参加一些婚丧嫁娶的活动,都会有礼金,双方会很默契的以较小的差额来往。这个例子可以佐证关系处理中的平衡。
20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