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待在林子久了,什么鸟都见过。
学习英语的这两年,混迹论坛、贴吧、Q群、微信群,发现学英语这个江湖也是社会的缩影,总有一些人让人无奈无语。归结起来大概是这么两种人:
第一类是伸手党。百度百科给的定义是:伸手党指的是一类人,这一类人有的是出于不懂事而产生伸手现象的未成年人,有的是依赖性极强的成年人。在学习群的出现的通常是第二类人,直接地说就是懒虫。
明明上个百度就能搜到的短语,非要在群里发问:这个XX是什么意思?明明上个应用市场或者商店就能下载的app,偏要在群里求链接求地址。伸手党宁愿在群里求半天,也不愿意花几秒钟动动手指去搜索一下。拜托,你们又不是霍金。霍金用能动的两个手指还写出了《时间简史》,你们则用浪费时间生动地演绎了只想混吃等死。
有人要不同意了:我们只不过懒点,凭啥就一棍子打死?
因为懒代表着没有强烈的动力,没有挑战的决心。而学英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强烈的动机和决心,才能挨过每一阶段最开始最难的部分,进而享受随后一马平川,突飞猛进的体验。比如说,根据语言学的统计,零基础到听说流利需要平均2000小时的有效输入,如果一天10小时,那么理论上200天搞定;如同一天5小时,那么也需要400天,差不多13个月;如果一天2至3小时,那么时间还要翻倍。当然很多人可能都有基础,那么最少几百到一千多小时的积累。作为一个懒虫,能够坚持一天几个小时的,长达半年以上的学习吗?如果一天才一小时,加上没有动力,效率更是减半,成功时间估计几乎可说是遥遥无期。看见高山只是仰止,却没有征服的欲望,怎么让人相信最终能登顶?
第二类人,我称之为“知道族”。就是有的是半桶水的,有的对各个方法论或者某个方法也都知道一点,也能说一说,只是只得皮毛,未得精髓。以为知道就懂了。他们最喜欢用见怪不怪的语气说:那有啥?不是就是XX么?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再问他们一些进一步的问题,但他们往往答得驴头不对马嘴,而且逻辑混乱,穿凿附会。这个时候,我都会心里冷笑一声:懂个屁!对,他们只是假知道,不是真懂得。更为恶劣的是,有一些还好为人师,指点江山,自以为是,不容异见,好像掌握着唯一真理,从而不负责任不容置疑地回答问题,误己误人。
真的懂得的人能说得出为什么选这个方法而不选这个方法的理由,好处有哪些,不足有哪些。这是思考后的选择,即使一时没能想通问题,是因为信息或者认知不足,而不是臆测生造。他们求同存异,尊重不同观点,也不会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思维,乐于探索一切有理有据,逻辑自洽的方法,从中吸收养分,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
有趣的是,伸手党往往都懒得思考,随口提问;知道族又愿意指点一二,随意回答。于是两者一唱一和,倒也达成滑稽的平衡,其乐融融,热热闹闹一起把时间来浪费。
呵呵,人生苦短,他们开心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