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不仅可从线性角度,全局认知带来的思维跃迁更适合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工业社会的还原论,将人变为机器;现代的系统论,重新变回人类。工业代表-福特汽车将生产环节拆解到简单重复的流水线,哪里坏了修哪里,每个点位的运行状态决定整体表现;当问题动态变化时,出现表征的地方往往不一定是解决的突破口,比如社会组织、经济、个人发展等,整体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人,头痛可能会通过脚底的穴位来解决,需要全局观/系统观。
为什么了解系统论:
当问题动态变化的时候,不能仅以“快照”的形式来简单定义,而需要通过结构明白成因;哪些点来突破,能有效/省力/完美达成目的。几百上千吨的油轮,杠杆->小舵板->舵的结构使得船长用方向盘轻松控制方向,类似做事情要找到这样的巧劲,80/90年代濒临破产的企业,临危受命的管理者一系列的步骤让其起死回生,海尔/红塔山等民族企业那时的故事历历在目。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不是某一点做好也可能不是从表面问题出发(经济效率不好,就研发新品?),而是通过一系列步骤逐渐扭转颓势。其中一定有规律可循,一定有常用的方法论来解释这一切。转而学习系统论来拓展实现生活中真正渴望成果的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为什么是“第五项修炼”
彼得圣吉是系统科学的鼻祖,发展出来的结论从1990年至今经久不衰,通过英特尔、耐克、联合利华等大公司多年实践来验证其有效,“学习型组织”从概念到广泛应用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所以准备从书中来找到获得系统方法的一些概念和思路。
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系统。人体->器官->组织->细胞,是大系统嵌套小系统;大宇宙嵌套小宇宙。系统中每一部分会相互联系,没有独立存在的部分。系统出现问题,每个个体都负有责任。借鉴《零极限》的概念,“对不起,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
两个经典系统模型
采用系统的角度来描述问题,用图形化的语言更加合适,因其自身的特性,正反馈/负反馈,可以通过上图来标识。负反馈,平衡称;负反馈,雪球效应。
转移负担模型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传统药物通常扩张血管来降低血压,短暂缓解压力;长期来看血管扩张造成壁厚下降,加大脑溢血的风险。如果是血液浓稠带来的管壁沉淀物阻碍通道(心脏通过更大的压力来保证循环),则要考虑如何降低血液粘稠度,是否是饮食的问题等,来根治问题。长此下去会对短期环节造成上瘾依赖,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判断是否“转移负担”
1.长期来看,问题是否变糟(虽然有时会转好)。吃高血压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只是治标,问题依然存在。
2.系统整体健康状况逐渐变差。扩张血管会加大脑溢血风险。
3.会产生增强的无力感。
增长极限模型
在个人职业发展上,能力越强越有可能给与更大的发挥的空间(正反馈/左边);而给予更高的职位后,将会面临带团队、为团队寻找有价值的项目等工作,会分散在业务上精进的能力,而且如果不适合,可能会止步于该岗位。(右边/负反馈)
如何用好系统
在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1.心智模式,我们对于事物的过程无法理解原因之一是对于会不由自主简化接收到的信息(比如认知某人是“红色上衣的女生”,“白色头发的老人”等),会跳跃式思考,很少反思“有没有可能一般化观念与事实不符?”。对于事情缺乏质疑,狂热信徒和承诺投入的区别在于,前者确定事情一定会发生,后者是怀着批判性思维在看待问题。
2.愿景与创造性张力
愿景的增长极限,存在两个主要的阻碍因素
1.将组织的愿景与个人愿景结合,如果二者存在不可消除的分歧(没有共同利益点),这是非常大的阻力
2.看到愿景与实现之间的巨大差异,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距离太远,而情绪沮丧,没有斗志。
愿景的实现,有没有结合自身的需要,有没有自信去完成,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