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开始,买书的习惯一直保留下来。每个月买上几本,十多年下来书籍的数量已然过千。在读书人中,这个数字称不上体面,但遇到搬家或是整理,同样让人苦恼。近日又把散乱各处的书籍排序、归置到三个大书柜中,足足耗费了一天时间。腰酸背痛之余,不禁替纸质书的未来感到忧虑。
很多人喜欢纸质书的质感,喜欢捧着一本书阅读的感受,觉得那才叫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诚然如此,可这种感觉的代价正变得越来越大。许多人都发现了这几年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定价越来越高,如果这还属于勒紧腰带可以勉强维持的话。那么,大城市日益上涨的房价,正在使得保存纸质书的成本成倍提高。买一平方米买的书可能只需要1万元,但在市中心要存放这些书可能需要2-3万元。十几年前那些学富五车的学者、教授家里的书哪个不是少则数千、多则上万,而如今在大城市一间陋室尚且难求,清苦文人勉强求得一间,还要跟书抢地盘,真让人哭笑不得。如此说来,买个IPAD、Kindle之类的电子阅读器看书,将万千典籍装在这巴掌大的空间里,实在是个经济的选择。
另外,果然坐拥数千本书,寻找起来也是件难事。就算按照类别一一安置妥当,但用起来通常要跨学科、跨门类,没翻几本就乱了。电子书却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阅读器带有自动归类、检索功能,再杂乱的书搜索一下,也就可以快速得到。当然,这不是在鼓励随意安置自己的电子书。驾驭海量的电子书,我们要对搜索来的书进行树状结构分类储存。大类别有小类别,小类别之下还可以细分,自己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多层级目录。文献就被结构化地储存在脑海中,利用起来或许比通览一柜子平面化的书要方便些。
最后,也许有些人仍然会基于自身的感受,找出电子书如此这般的不足之处。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纸质书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停滞期,从进入工业化生产以来,纸质书在技术进步上的速度已经大为缓慢,更多的是在对一个成熟体系进行小修小补;而电子书的发展伴随着阅读设备的进步而不断实现超越。五年前我们对电子书的理解或许还停留在电脑前正襟危坐地阅读,而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捧着各种移动设备,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阅读设备的进步并未停滞,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乃至于人类阅读习惯、生活习惯的改变,都给电子阅读发展带来想象空间。这种充满希望的进步,或许才是对于纸本书最致命的一击。
纸质书作为一种知识传播的形式并不会随着电子书的出现而灭亡。只是,在这个大时代的读书人还是需要偶尔抬头看看,潮流所至。潮流所至,关乎人之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