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
书中有一僧一道,书评说此非幻乃真。癞头和尚也有好,跛脚道士也好,都是我们二哥哥的化身。二哥哥在做青云圃道观观主之前,还是临济曹洞(这个木夫不大明白,二哥哥说他也没整明白)什么宗的一代宗主。
"慧","璎珞",为佛经用词,在此不赘。木夫也赘不来,哈。
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
这是我们的二哥哥能用的最恶毒的用语了。
这干先生们,指谁啊?指送给贾母(庄妃)腊油冻佛手的外路和尚。(这个木夫介绍过的)
"慧绣"改为"慧纹",啥意思啊?
"董宛"改为"董鄂"。
不愧为翰林文魔,大家是否也象木夫一样为之扼/腕一叹啊!
"慧"通"惠"。
说到董宛之惠,用唐宋元明各名家来形容并不为过。
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宫,深受顺治帝宠爱。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升迁速度之快,中国历史少见。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董鄂氏是顺治帝一生最钟爱的女子,死后追封为皇后,合葬清孝陵。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不附帝谥,是中国最后一位独立谥号的皇后)。
"姑苏女子",大家都知道的。
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其一指的是这里的董小宛,另外一件指书中的刑岫烟,即陈圆圆。
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这个"十八岁"挺有意思,真所谓无巧不成书。董宛被改名为董鄂氏时,这个虚假的董鄂氏正好十八岁。而董宛被她的奸兄冒牛郎冒辟疆从青楼带走时,也正好十八岁。她人虽在青楼,却不仗此技获利,并非市卖之物。懂不?仿者却以获利为目的的,哈。
贾母爱如珍宝,木夫以为,这倒是"真"的,也不轻易示人。直到……
直到慧娘,我们书里的织女,她的蚕宝宝来到这个世上。
织女的蚕宝宝便是顺治的皇四子,顺治昭告天下的第一子,意即太子。
我们的刘姥姥在权衡利弊之后,用一把大火烧了毛毛虫。
[详情请参阅木夫发布在简书的《绮纹》《磐声般般,大火烧毛毛之虫》等相关文字]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篇首引用的《红楼梦》这段文字中,还暗藏着一个巧妙的机关:
"纹"。
别怕,你按一下。眼前出现一条暗道,暗道尽头却是一个明亮的房间。
房内别无他物,就墙上挂着一幅画。
画中一美人,在深宫冷院(错了,是荒村野店)纺织。
似是李纹,却是李绮。
画上配有一首诗:
[价高村釀熟,岁稔府粱饶。]
葭動灰飞管,阳回斗转杓。
前两句在此略过不提,后两句你读着读着发现原来是个字谜,依次为:
艹,重,宀,夕,巳。
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