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习惯站着看电影的家长们似乎已不习惯坐着看电影了。
现在每个学校都会有管理学生的积分机制, 为了让自家的孩子拿到高分,家长们可谓各显神通。有家长问老师:“如果孩子在家完成了老师布置外的作业,是否可以得到额外的分奖励?如读课外书、做家务、运动等。”面对这样态度积极的家长,老师能说什么呢?说不行吧,好像打击主动孩子孩子的积极性,说可以吧,对于其他没有完成额外任务的孩子是否公平?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暑假时豪爽地花了近一万元去上幼儿园衔接班,上了两个月课,发现语文期中测试不及格,顿时觉得上当受骗,钱都白花了。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个误区,以为报名了就是学会了,书买了就是看了,上课了就是掌握了。
还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从小就让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如钢琴、舞蹈、唱歌、架子鼓、篮球、羽毛球等等,还没开始学,各种装备先准备好。有一个朋友,儿子才上了几节钢琴课,就听从老师的建议买了一架钢琴放在家里,可是小男孩天性好动爱玩,根本静不下心来练习,刚上的课,回到家就能忘得一干二净,练习更是不知所措,杵在钢琴面前动也不动,授课老师委婉地说:“我教学能力有限,建议你还是另请名师教导你孩子吧。”朋友伤心至极,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培养钢琴小王子的梦想。
相比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今丰富多样的物质无异有着天壤之别。商场里各种东西琳琅满目,家长们也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真的有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去培育吗?还是只是为了让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
为人父母责任重大,却没有任何的上岗证,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养育基本上是按照潜意识里自己小时候被管教的方式,如冷嘲热讽、无端批评、随意惩罚等,却从来没有好好地把孩子当成可平等交流的朋友,更没有尝试相信孩子内在的向善能力。
其实孩子是很有灵性的很智慧的。有个朋友的孩子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语文手工作业,就是用豆豆、糖果等拼成自己的名字读音,这孩子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竟然懂得先写好名字的拼音,然后在纸上画小黑点写名字拼音,最后数一数每个字母需要几个黑点,说这样字用豆豆拼名字就会快很多。
看,小小的人儿有大大的能量,也能想办法解决问题呢。所以当我们在养育的过程中遇到焦虑不安的事情时,是否可以信任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从他律变成自律,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被唠叨的神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