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湖里万达,环绕湖边水库,与金山BRT只有一站之隔。
对于身处湖边下社的人来说,舒适感、方便度不是一星半点。
没有熙熙攘攘的小吃摊,少了此起彼伏的喇叭叫卖声,厦门的这个城中村,未免有点太「正经」。
还未走近,就能听到一阵阵热闹的「哐哐当当」,器械之间敲打的声音,在颇显冷清的街道上,敲起了生活的主旋律。
金属制品、白铁加工、金属煎折、不锈钢工程、金属回收……惊讶于这里竟然藏着一个「工业大国」,各种金属工程都能在这里看到。
每个店铺的面积也都相当可观,在寸土寸金的厦门,不禁感叹实在是大手笔。
但由于工作的限制,里面的装潢可以说是「糙得很」。已经分辨不出原来色彩的墙壁,看似杂乱无章的陈设,但你问师傅要哪个零件,指哪哪准。
敲敲打打,修修补补,这就是每天工作的日常。在简陋的环境里,仿佛可以看到他们在发光。
不精致,甚至可以说很「粗糙」的一门手艺,但是靠着它,也许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去下一顿馆子,可以给女儿买好看的衣服,可以满足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谁说这不是一件超厉害的事情呢!
往前走,就能嗅到一丝生活的烟火气。偶遇一只小猫咪,满眼警惕,仿佛下一秒就要炸毛,惹不起惹不起。
套餐、小炒是这里的主食,小小的一个店铺,承包了这条街上的温饱问题。
拐个弯,就被路口一株三角梅的「规模」惊呆了,繁茂程度远远超乎了以往的认知,缠着门、电线、墙壁,都快把自己也压弯了。
一个脸盆就装了所有的家当,肥皂、洗衣粉、刷子,满满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已经废弃的篮球框,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愈加热闹的湖边菜市场,才是这里的生活本质。与以往的菜市场相比,这个菜市场显得有点「迷你」。
面积不算大,但已经足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一整排的杂货铺,另外一边是蔬菜与肉类、海鲜,倒也算分类明确。
菜市场外围另有一番天地,从早晨就摆起的摊子,就地插空,衣服、鞋子、水果、蔬菜等应有尽有。对于他们而言,每一天的收入来源就看今天的摊货收得多不多了。
热闹的交谈声中还能看到几位大爷在下象棋,颇有种「武林高手」在闹市中尖峰对决的气势。
旁边就是环绕湖边水库而建成的湖边公园,因为足够长,离家近,风景也好,每天清晨或者晚上,都有很多人在这里跑步,或者遛娃。
在修缮而遗留下来的沙堆,成了小朋友们天然的游乐场。
到了夜晚,仅有的几个小摊承包了这里的晚饭或夜宵。什么都卖的小摊,种类堪比一家小店铺。
阿姨卖的凉皮小摊,早上晚上都会在。
这个铁板土豆,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小摊了。种类也是很齐全,麻辣烫(冬天才有呢)、铁板土豆/豆腐,还有各种炸物。
下班肚子饿的时候来根香肠,简直是一天里的快落源泉了。不是高档的美味,却能够吃出幸福的满足感。
这里的生活节奏,一如既往的老厦门,少了一丝城中村的热闹劲儿,却也是满满的人情味。
在改造中遗留下来的老房子,剥落残败的外墙结满了青苔,无声地暗示着岁月在此流淌过的痕迹,依稀间看到了老厦门的光景。
紧闭的门窗谢绝了所有人的来访,在一幢幢高楼之间,颇有种遗世独立的高傲感。
远在另一头的老房子,已经生灰的白墙充满了萧瑟感,挂在外面的衣服,总算还能看到一丝人气。
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老房子,却是不少人在厦门的安身所在。
如果可以,谁不想住好的房子呢,但是生活总是逼迫着我们做一些选择,在不知道选择好或坏之前,就只能先大步地往前走了。
悠闲的生活气息,让湖边下社看起来不那么像城中村;可是不经意间感受到的那股拼劲,却又分明就是属于异乡人的坚持。
如果这个地方交通便利、毗邻商业中心、有个可以锻炼身体的公园,这样的配置可以说是王者级别了。
湖边下社,这个有点太「正经」的城中村,怎么能不叫人人心生欢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