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了成甲的《好好学习》,里面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是干货,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书中的一个观点。
以慢为快
成甲在书中说自己曾经一年读200本书籍,每天坚持读书,也摘抄了很多笔记。但是却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奋陷阱”,即看似非常勤奋,勤奋得连自己都被感动了,但是收效甚微,也终于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看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参加工作以后,自己也看过不少书籍,但是大部分都忘记了,只记得曾经读过这本书,书中的观点有哪些却记不太起来。这时我的眼睛正好瞟向桌子上的一本书叫《白说》,是白岩松写的,我大概一年前看完了这本书。但是我现在眼睛盯着它,使劲地回想书中内容,却一点都想不起来。我只能想起当时看完以后觉得写的很好,很受启发。
我想,会不会书中的内容已经内化成我的思想的一部分了?曾经看到一段关于读书的对话: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最后作者总结说,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嗯,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谎言。我在过去的几年也一直生活在这个谎言中,并且对它深信不疑。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吃多了总有好处的。
但是我突然发现,吃东西吃多了,如果消化不好,那也是白吃了,对身体有害而无益。就像我,每天吃很多,还是这么瘦。看书也是如此,看了很多,如果没有消化,也是收获甚微。
所以对于所谓的:“读完以后忘掉是很正常的,因为已经融入你的骨肉,成为你思想的一部分了。”这个观点,我第一次提出了质疑。我连一年前看过的《白说》这本书一个观点,甚至一个字都记不起来,这本书怎么可能内化成了我的思想?
还好成甲在书中已经做好了解药,直接吃下去就行了。
他在书中说,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于是,在读《好好学习》这本书的时候,我可以放慢速度,不断地把新的知识跟旧的知识打通,看一小段,又陷入了沉思,不时会有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感觉。我也开始做笔记,把书中受到的启发把它立刻记下来,比如这篇文章就是在看到第25页的时候,沉思良久,写出来的。
RIA读书法
再这里也跟大家介绍另外一种读书方法。是拆书帮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提出的。这种读书方法叫做“RIA”读书法。
R=Reading 阅读原文片段;I=Interpretation 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片段内容;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
具体操作如下:在阅读过程中,读到某个心动的片段,停下来,划出来,或者摘抄起来,此为R阶段。接下来,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原文知识,看是否表达清晰,充分理解,此为I阶段。然后,回顾自己以前有没有经历过类似情景,写下来或者表达出来,此为A1阶段。最后结合读到的知识点与自己的经验,设想自己今后可以如何运用,此为A2阶段。
这样下来,书中的一个个知识就慢慢地内化成你的能力了,内化成了能力也就不会忘记了。
这样读书,看似慢了,实则快了,因为可以收获更多。
小结
外面的餐馆味道再好,也不如自己动手做的味美。
别人说的再好,也不如自己读的痛快。
希望所有热爱读书的朋友可以放下速度,慢慢地读一下这本书,做一名慢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