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念头
人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人的大脑无时无刻不产生念头,就像呼吸一样,人无时无刻不呼吸,但却常常忘记呼吸的存在;同样,人大脑无时无刻不产生念头,但却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念头中,而不自知。
保持宁静的前提是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控制。
我们无法通过不断刷抖音、微信、微博这样的流媒体或者玩电子游戏的方式让自己安静下来,相反,它会让我们变得更浮躁。当无数信息涌入大脑的时候,会刺激我们的大脑不停寻找兴奋源,此时身心所有的焦聚点都在自身之外。
我们只有往内看的时候,才能找到内心中的平和、宁静。同样的道理,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跟他人计较得失、或者是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找到宁静,相反,我们不仅无法从中找到平静,还会激起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安。缓解现实与期待的落差最好的方式是让心不断正视现实调整自己的期待,而不是不管外界如何,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期待和得失当中。
如果手中有很多事需要处理,这些繁杂的事情一起涌入大脑,便会会激起我们的焦虑,因为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有点像单线程操作的计算机,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问题,而且一次在处理一个问题的时候最高效。
同样,如果桌上太乱,每次目光扫视桌子的时候,大量的信息涌入大脑也会给大脑带来焦虑。如果衣柜里有太多衣服,每次选择穿什么衣服出门的时候,也会给自己带来焦虑感。
保持宁静的首要法则是让心一次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竭尽全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让心一次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这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也是我们最容易做到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达到心流状态,让内心保持喜悦、平静;另外一方面,当我们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好的时候,我们不会关注事物的表面,而是会看到事物运作更深层的机理,对事物更加深层的观察会让我们得到一种平静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为我们的生命持续精进提供动力。
我们内在的每一个想法不都是善意的,很多混乱的思绪,会干扰我们的身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独处的时候反而更加难受的原因。让心一次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可以把我们从自身的繁杂混乱的思绪中解脱出来,让自己获得暂时的宁静。
如果想更深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训练自己能够让心完全沉静下来,感受外界和自身。
让心沉静下来这个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达到一种所念非我的状态,即能够意识到自己大脑中产生的念头是大脑自己产生的,跟自己没有关系。当我们能够与大脑中的念头分离,这时我们依然会产生很多念头,但我们并不会轻易被这些念头所左右。
让心沉静下来,需要我们不断观察并审视自己的念头,并且在念头出现的时候能够放下念头,让心继续保持沉静的状态。这个过程有点像锻炼肌肉,刚开始的时候很痛苦,并且收效甚微,但是对抗的时候越多,能力便越强。
当心沉静下来,看到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会发现这些念头有些是好的,充满善意,可以让我们喜悦;而有些念头,并不好,会让我们变得激愤或者暴躁。
当我们不被自己脑中的念头左右,能够观察并审视它们的时候,我们便拥有了选择的权力,我们可以选择在现实中把那些让自己能够给自己带来喜悦的念头付诸行动,这样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少的麻烦。
对于不好的念头,如果我们做进一步的审视,往深处去探寻它产生的原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念头是我们作为人在进化的过程中自带产生的。有些念头的产生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还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困扰。
世间并没有纯粹意义上坏的人,有的只是迷失在自己念头中而不自知的人。在观察自己念头的时候,我们要选择那些好的念头,放下不好的念头。因为,只有爱才能让人喜悦,只有善才能让人心安。如果念头是不好的,我们自身便是这些念头直接的受害者,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跟它们在一起的人。只有当拥有好的念头越多,我们的生活便会越加平和喜悦。
非常神奇的是,当我们清晰地看到不好的念头产生的因果脉络,我们便会自动放弃那些念头。
自我与外在
事物的发生、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在发现外在规律的时候,还需要调整自己的身心。当心足够安静和耐心,才能在自身的期待和现实中找到平衡。一个人可以通过不断贯彻自己的信条,将自身的创造性发挥到极致,从内在中找到真正的力量和自信,在现实中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本身又会加强一个人对“信条”的重视和修正,这种正向的反馈和激励,会让一个人不依托于外在而收获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比外界赋予我们的更加稳定可靠。这样的自由,会让人在于他人相处的时候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洒脱和幸福感。
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无法摆脱从自我利益出发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事物这样的认知惯性。这是我们数万年进化的结果,基因能够存活下去的第一条件是生存,而生存就需要个体选择对个体最有利的选择。一个人绝大部分与外界的冲突,以及无法在与外界相处的时候得到内心的宁静也是因为如此。
但是,这种以自身利益视角去理解事物的认知惯性却是偏隘的,无法使我们感知到事物的全部,而世间的得失有个基本逻辑——只有先播种才会有收获。我们施与他人的爱越多,得到的爱便越多;我们为外界创造的价值越多,得到的价值便越多。
从自我利益视角中抽离出来最佳的做法是:注重价值创造,并且看淡得失。其实价值创造本身就充满了快乐,当你学会去赞美别人,即便他人不会以赞美回馈,我们自身也能在赞美别人的过程中收获自己的那份快乐。当选择不从利益视角而是从创造价值的视角看待问题,让自己专注于价值创造上,这个过程本身也充满了乐趣,这种乐趣包含了一种自由,超越了人们从外界中的得失去中产生的快乐。
自我与心
当我们进一步审视自身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心比念头还难控制。当仔细审视和观察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会发现心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不喜欢的东西——心有自身的习性。心的习性仿佛跟随着灵魂与生俱来。
心的选择没有善或恶,只有喜欢或者不喜欢。而念头中的善和恶是二元对立的,它们的产生基于我们的认知、文化、环境以及基因。而心所产生的非善、非恶的念头的产生同样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干扰,如果你仔细观察自己的心会发现,当心喜欢/讨厌某个事物的时候,它会不停地造作和演绎——这样的状态并不能使我们幸福。心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当心不知不觉喜欢/讨厌某物的时候,我们可能后知后觉才会发现。
如何观察自己的心,并且做到心我分离呢?观察自己的心跟观察念头一样,我们可以训练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方式上观察自己的念头,同理,当心不断外送时,我们可以训练让心安住于某个单一所缘的方式来观察心。这个单一所缘最好不要引起心有强烈的喜欢/厌恶的冲动,这样我们很容易沉浸于心的喜欢/厌恶当中,而失去观察心的能力。
当我们观察的足够多,看到心的造作和演绎给自己带来痛苦的时候,便会自动放弃对心的执着,从而获得更深的宁静和幸福。
如果不是深度的观察和审视,而是强迫自己的心按照某个要求来操作,这样的状态下并不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因为心一直处于被自己打压的状态,而且一旦打压结束,心又会回到过去的状态,并且对打压产生极强的厌恶感。
观察自己的心是一个持续而缓慢的过程,因为我们很容易沉浸在心的好恶当中,很难对心进行观察和改善。稍有懈怠便会后退,但是对心的观察是最有价值的——只要观察的足够深,看到其中的因果脉络,我们便会自然放弃对其中不好部分的执着,放下的执着越多我们便越沉静无忧、身心更加纯洁无染,我们自身也会变得更加宁静幸福。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