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通向教学楼的路上,阳光洒了一身,暖煦煦的。如果,没有风就好了。坐下来,仔细地听小鸟啁啾,枝叶私语。
可是,很多很多的事,都变成了等疫情结束。
有一段时间,临睡前,我总习惯刷一刷手机。而现在,实在不想拿起手机。因为,打开手机,便是满屏的疫情消息和抗疫视频。
那晚,临睡前,我瞅着天花板发呆。
我想起来,果爸现在身在东营,四五天前,因从沾化区经过,已被隔离了。
我想起来,临淄的两位老师准备回家。可是,形势不允许。
我想起来,在疫情防控中心工作的妹妹,这些天,一直未睡过整觉。
我想起来,网课,实在太低效。
跟妹妹聊起这些,她训我:你太闲了,去做志愿者吧。我说,可以是可以,我上好我的课才是最好的打算,又或者,也算是为疫情做了“贡献”了吧。
我原以为,学生封闭在家,不在校的日子里,我们会轻松一些。可是,其中的难度和低效,恐怕只有作为老师的我们才会懂。当然,我们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效率,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居家学习,以便返校后不会慌乱。
居家学习是一个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时机。借助这一机会,我想给学生们一些建议。
第一,保持自律,按时上网课。老师们上的每一节课,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种上课形式不同于实地上课,看不到你们的具体反应,了解不到你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不知道你们是否认真对待。虽然,摄像头也为老师们观察学生提供了一些便利,但,效果也是会打折扣的。所以,这就需要你们学会自律,谁自律,谁在这段居家的日子里有最大收获,返校后,就会令老师刮目相看。
真得有很多同学在认真地学习着,进步着。那日,我在排队做核酸检测,站在我前面的那个男孩问:“老师,什么时候可以去学校上课?”我很无奈地说:“老师也不知道。”小男孩长得白白净净,眼神里,的确带着一份渴盼。老师相信,开学后,这个小男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第二,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还要多读书、多写一写日常所感,这对你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叶圣陶在《我怎样教语文》中说到,写作,要写了解比较确切的,写感受比较深刻的,这是比较适合写得。当前,疫情就在我们身边,试着写一写,你就会发现,原来,我的文笔还是不错的。
第三,学习之余,帮父母做点家务。通过上网课,我发现,很多同学的书桌上杂乱不堪,这会影响你的心境的。同时,较乱的环境也不利于快速地翻找出老师需要你准备的学习资料。
我记得,一位名校校长说过,去到一个朋友家,其家居环境便可反映出读书时的习惯。换句话说,读书时养成的习惯是会让你受益一生的。因疫情而居家学习,其安排比较自由,同学们完全可以制定好自己的各项计划,做到学习环境整齐有序。
第四,听村委会安排,居家不外出。疫情倾袭山东省的各个地区,我的家乡也被划为高风险地区。一家几口被困在不同的地方,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跟果爸,没有多少感人肺腑的话语,也没有多少推心置腹的交谈。只是想聊一聊日常。殊不知,因着疫情,闲聊几句也变成了一种奢望。与我家乡的兄弟姐妹们相比,与阳信县的学生们相比,你们是幸运的。居家不外出,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就已经算是在抗疫之中做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贡献了。
写着写着,你们在校的画面浮现于脑海之中。随即,心中默默祈祷:等疫去,等风散,等春暖,等花开,等老师再次带你们尽览校园春色。
9:0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