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光之下无新事。早在1992年的夏天,我也在用知乎中的这个问题,拷问着自己。
那时,大学生毕业还是国家包分配。我生长在新疆,又在新疆上的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回了家乡,在财校当了老师。这个结果,我没觉得有毛病。
意外发生在次年暑假。我事出有因地去了趟海南,回程时顺便跑去深圳,仅仅是为了看看同学,玩一下。没想到跟同学去华强北的人才市场转了转,竟然有一份听上去专业对口的工作砸在我头上,我被一家制衣厂录用了。
荒谬的是,我的同学却是要离开深圳了。她比我晚一年毕业,自己在深圳联系到了单位,所以被学校分到了深圳,没想到深圳人事局无论如何都不给她指标。在我到深圳之前,她已经苦苦努力了一个月,不能不回学校改派了。临别时,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要不要留在深圳,你自己决定吧。”
可是,我怎么决策呢?
今天做生涯规划,有一种决策工具叫“生涯决策平衡单”(下图是百度上的一张样表)。即当我们对几个候选的方向感到无从选择时,可以使用这个工具来辅助决策——(1)列出所有选项;(2)列出选择项目时要考虑的因素;(3)为每个因素的重要性给出权重;(4)为每个选项的不同因素评分;(5)计算加权总分。总分最高的选项,就是最合理的选项。
我那年头可没有这神工具。而且,即使当年真的在我的面前摆上一张这个表,我也只能满眼迷茫——别说给出合适的权重和加权分数,我甚至连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都没有办法一一列得清楚。
是我的决策能力欠佳吗?非也,事实上我的MBTI性格类型是INTJ,天生偏好思考和做决定。
让我无从决策的原因是——认知严重不足。
那个年代,有些火车还是烧煤的,我从家出发到深圳要转两次火车,十分顺利的话,也需要5天。气候、街景、饮食、语言…一切都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虽然我讲《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查阅了各种资料,也能把理论讲得条理清晰,把案例讲得生动有趣,连职大的成人学员听得也挺投入。可是,当我真正站在深圳的土地上时,我感到自己是一个白痴——对这座高度市场经济的城市、对体制外的工业企业,半点真实的认知都没有。
其实,为何今天一届接着一届的大学毕业生,纷纷感到职业方向难以选择呢?关键原因和当年的我所面临的困窘是一样的——认知严重不足。
不过,我当年认知不足,还是有情可原的,毕竟连深圳建特区也不到10年,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别说新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人民就业都在体制内,根本没必要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构想什么和预备什么。然而,近30年过去了,一届接着一届高校毕业生前扑后继地刷新着最难就业的历史,一届接着一届地重复着同一个词:“迷茫”,为何呢?
也许,应试教育是原因之一(之一而已)。
应试教育,从我那个年代延续至今,使多数学生和家长搞错了学习目的。学生时代,一味读书和考试,不明白学业是职业的预备,没有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足够的学习和探索;等到毕业来临,对职业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对自己也不甚了了,能依据什么来做要影响我们一生的重大决策呢?
2
那么,如此重大的生涯决策,需要认知和厘清哪些因素,才足使我们有理有据地做出恰当的决定呢?
来看看生涯理论大师、美国学者舒伯的“决定因素拱门”(1990):
拱门说明了影响生涯发展和目标的因素:
A、顶端:是“自我”,是个人生涯的关键。
B、基石:有“生理的”和“地理的”两种。(1)生理的基石——即个人的生活史,塑造了个人的需求、价值观、兴趣、能力倾向等;(2)地理的基石——即个人之外的世界,包含影响个人及其生涯决策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C、左边的柱子,是内在因素,包括需求、智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等。
D、右边的柱子,是外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就业市场、家庭、学校、同辈团体等。
两种基石和两根柱子,是搭建整个拱门的重要结构,其中的构成因素是做生涯决策时应统合考虑的。
而我当年是如何决策的呢?
我在深圳的大街上徘徊良久,最后一跺脚,决定了——去那家制衣厂报到上班!
为什么要这样决策呢?
因为如果我回新疆继续当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到死,太稳定了,没有任何其他的可能性了;而留在深圳,既然未来无法确定,是不是也可以说有着无限可能呢?
这样的决策,本质上与赌博无异。
然而,我不是个例,甚至不是少数,从我那个年代到今天,许许多多的人和我一样,因着缺乏对决策因素的充分认知,无从理性决策,只能凭借胆量、感觉等,把自己的人生当做赌注…
3
可是,如果不想做豪赌,又当如何行呢?“拱门”中那么多的因素,让人如何下手呢?!
实际上,没有刻板的公式套路,并不是每个具体的生涯决策,都必须将拱门中的各项因素统统加以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根据每次决策的具体情境,选择有影响力的因素加以分析,并特别关注关键性因素。
以我当年的具体情境为例:从新疆到深圳,从学校到工厂,外在因素的变化是显然的,容易分析,这里就不啰嗦了。影响决策的关键应该是四个内在因素:人生需求、性格、能力、价值观。
先说说人生需求,这是太多人会搞错的——他们以为工作就是赚钱啊,哪里钱多,就往哪里去嘛;结果虽然钱可能越赚越多,心却越来越不安宁。原因何在?就是没搞清楚自己真正的人生需求。
看看著名的马斯洛的人生需求五层次模型:
其实,工作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自我实现。
什么是自我实现呢?是爬到够高的位置、赚到够多的金钱吗?非也!而是指自己的天赋潜能能充分发挥,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之人,也能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既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中国人的民族性是讲求现世性的,人生目标基本上就是吃好、睡好、玩好、身体好,这样的目标仅属于低层次需求,人心深处的更高层次需求往往被国人忽视了。但是被忽视,并不是就不存在了,一有机会,它们就会从人心深处钻出来,搅动人心…1992年的夏天,我的心就是一下被深圳所展现出来的更大的自我实现的可能性搅乱了、吸住了…
接下来,说说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内部的行为倾向,是与生俱来的,一生都比较稳定。当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符合自己的性格偏好时,会感到能干、自然、充满干劲,工作中容易获得稳定的满足感;反之,工作中会感到别扭、效率低下,难以获得满足感。
我的MBTI职业性格类型是INTJ,这是16种MBTI性格类型中独立性最强的类型,逻辑性强,有判断力,是智多星,最适合“能创造和开发新颖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的工作。单从性格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工作,是符合我的性格偏好的;相反,我所选择的制衣厂的工作,却严重不合我的性格偏好——这份工作我做起来,果然深感无趣,加上受了点气,一个月后就辞掉了…
再来说说能力。这是今天讲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的人最喜欢讲的主题,也是大家最爱学的主题,这里我就不多啰嗦了。总之,因着无知,这是我严重错误高估自己的因素。唉,也正是无知者无畏,我才敢留在深圳呀…
最后说说关键性因素:价值观。当决策所依据的各项因素,存在冲突时,取什么,舍什么,就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的。
往往难处就在于此:虽然理论上我们知道,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观越清晰,生涯目标就越清楚,生涯决策就越容易。然而,真正的价值观,并不是拿来教化人的道德规范,它就如盐调和在食物中,平日无声无息地融于人性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我们,却又难见其庐山真面目。即使今天生涯规划中可以使用测评工具,却未必能测得清楚,往往当事人需要在生涯导师协助下,反反复复进行探索和澄清,最终才能明白在工作中自己真正看重的是什么。而价值观虽然有一定稳定性,却又会随着个人的成长成熟而变化,因此,一个人实在有必要常常安静内省,听听内心微小的声音…
而1992年的夏天,我如何能懂得这些呢?直到我进入生涯规划这个行业,经过再三省思和澄清,才确定我最看重的工作价值是“成就感”;而对于20多年前那个年少天真的我,最重要的工作价值是这个吗?也许是吧,否则我应该不会选择留在深圳…
总结
最后来小结一下吧:
1、这种选择题,事关人的一生,不宜潦草作答,经验、情绪、观点都不可靠,科学理性的决策才靠谱。
2、经典的生涯理论提供了科学理性决策的框架和依据。
3、要想科学理性地做出决策,必须先对诸多决策因素有足够的认知。
4、许多人在面临职业选择时深感迷茫的重要原因,就是对生涯决策的各项因素认知不足。
5、每次生涯决策都有具体的情境,适合于他人的决策未必适合于我,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可以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