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教室里的正面管教》P36
和善而坚定的领导者
在学生的帮助下设立日常惯例表日常惯例会让人有一种秩序感和稳定感。当每天的事情有个平稳的节奏时,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会更轻松。一个惯例,就是学生们知道能够期望的一件事情。惯例本身就会成为“头儿”,所以,老师或学生们就不用再支配接下来该干什么了。学生们听到“谁能告诉我,惯例表中的下一项事情是什么”,要比听到“我需要你们现在开始做拼写练习”更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前一句话暗示着老师让学生们去查看惯例表,看看该做什么,而第二句话则暗示老师应该控制。很多学生在被告知要做什么时,会感觉自己需要反叛,但当他们能受尊重地参与这个过程时,便会高兴地做应该做的事情。
大多数老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上形成了很多惯例。我们建议你审视一下在哪些方面能让学生们参与设立惯例。为了获得最大的成功,要运用有限制的选择。要问学生们是愿意先做数学还是先做英语,或者他们喜欢把美术课放在午餐前,还是放在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建立惯例对于安排班级事务时间、决定如何分发和收回学习资料、确定学生进入和离开教室的方式或小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如何排队离开教室,以及在户外(比如,集合、实地考察旅行、消防演习)应该遵守的步骤等尤其有效。你可以通过遵循下面这个“设立惯例的五个指导原则”,来设立可预期、一致而相互尊重的日常惯例。要在班会上运用这些指导原则与你的学生起制定惯例。
设立惯例的五个指导原则
1.每次专注于一个问题。例如:“首先,我们要制定一个班级事务表。使用一周后,我们再确定它是否好用。如果不好用我们可以再找更好的方法来收发作业。
2.要在大家都平静下来时再讨论问题,而不是在冲突发生的时候。例如:如果你注意到一个惯例不起作用,你要先记下来,或把它放到班会议程上。当每个人都心平气和或者开班会时,向学生们寻求帮助,改进这个惯例。如果你试图在发生混乱的当时解决问题,可能会非常困难。
3.要运用可视化的方式,比如表格和清单。在学生们就该做事情的先后顺序达成一致后,你或一个学生可以制作一个惯例表。当应该开始阅读时,你要问学生们:“我们的惯例表中的下项是什么”惯例表就会代替老师成为“头儿”
4.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练习。让全班假设一项既定活动的时间到了,实际预演一次,以便每个学生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5.一旦形成了一个惯例,就要忠实地遵循。如果一个学生质疑或忽略了一项惯例,就问他:“你能查看一下惯例表,告诉我接下来该干什么吗?”要抑制住提醒和唠叨的冲动。要允许孩子们犯错误,然后,要让他们去看看惯例表上是怎么规定的。
建立惯例产生的长期好处是安全感、平静的氛围和信任。惯例还有助于孩子们培养人生技能。学生们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感觉自己很能干,并在教室中合作。
【I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原文】
我从教25年,经历了3个学校,每个学校都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情景,在下课时,老师忙着催促收作业,搞卫生,交完作业的穿戴好出去站队,出教室去游戏,每每到下课的时候,总是会听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催促声。大多数情况是老师已经喊了无数声了,学生依旧“磨蹭”、“拖沓”,这几乎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挑战,看起来是小事儿,却常常是矛盾爆发的焦点。是孩子不听话,没有时间观念?还是我们催促孩子的方法不得当呢?正面管教中一个很有效的推荐就是“日常惯例表”,它是正面管教中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工具。
惯例:是步骤清晰的需要学生们遵循的日常事务。例如,站队,交作业,削铅笔,完成一定数量的每日任务。惯例一般是由老师提前计划好的,教给学生惯例以后,老师使用提问而不是命令,能最有效地纠正错误。实际上设置日常惯例的初衷,是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知道下面要发生的事情,知道要怎么做,这个对于孩子来说更能够增加安全感。惯例为教室设置了节奏和规律,惯例对创建安全的环境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历过心理创伤的学生尤为重要;惯例通常让日常事务更有效地完成。按照惯例做事能解放我们的大脑,把创造力运用到其他的事情上;当我们“让惯例说话”,冲突就会减少。另外日常惯例的设置会重复给予学生自信的感觉,让学生在教室有安全感和可预见性。惯例,其实就是规律,规律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是让孩子明白生活的界限和范围的,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无法预知的生活中过的愉快,因为规律让人有安全感,稳定的规律能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所以父母和教师都有责任帮助孩子建立和维持日常秩序。
好的日常惯例的确立,有助于消除班级里教师和学生的权力之争,而且让每个成员都能对班级集体有归属感并作出贡献,是希望班级成员之间都能够有共同的约定,进而更相互迁就并且能够自发和创造性的投入到班级生活之中。这样有助于教师们发展教室里的长远利益。这些长远利益是安全感、一种更平和的氛围、信任,以及孩子们需要的生活技能。这样,孩子们就有机会学习专注于情形的需要:做他们需要做的事,因为那是需要做的。孩子们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并且与他人合作。事实上学生们更喜欢惯例,也乐于遵守。年级越小,惯例就越能让他们感到安慰。想象一下一个习惯了在故事时间之前享用饼干和牛奶的幼儿园孩子努力适应代课老师调整安排的情形。惯例一旦形成,就会由惯例说了算,教师就无须不停地要求孩子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让学生学习到一系列常规的确定的行为。在教室实践惯例,学生们会把对惯例/系统/流程的理解运用到社会上去,比如在商店结帐,在图书馆还书。所以说日常惯例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技能。
在学校设置日常惯例的时候,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一起来确定哪段时间需要管理表,班级生活其实是相对的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要结合班级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日常惯例表。比如什么时间收发作业,午休时间怎么安排等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以孩子为主,一起建立。
2、需要大家积极参与,因此不能是发生问题的时候,制定惯例表。而是要在日常的状态下,大家都能够投入到惯例的制定之中,这个时候的内容对大家才有约束力。
3、让孩子来决定要做哪些事情。惯例表的制定内容一定是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决定的。比如“午餐时的惯例表”,教师罗列在午餐时间应该要做哪些事情,洗手,取餐,吃饭,吃水果,喝水,收拾餐盒,搞卫生。由学生来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教师只管记录在白纸上,如果有漏掉的话,等学生实在想不起来了,再稍加补充,并得到孩子认可后,也一并记录在白纸上。如果学生愿意自己写,最好让学生自己写下来,他的参与的多,学生就越愿意跟着惯例表走,因为那是属于他的管理表。然后以表格或清单的形式挂在显眼的地方,这样当孩子忘了,只需要提醒一下子,“你的惯例表下一项是什么?”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觉得他们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他们会更愿意遵守自己参与创建的规则,更自觉自律。
4、花时间来训练。目标和过程之间的差距,需要很多理解和练习,在时间充裕不赶时间的时候进行。即使是孩子充分参与下制定出来的惯例表,也一样需要有充分的练习时间来配合。因为每个技巧对孩子的学习来说都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一个令人愉快的欢乐气氛,和一个成就的认可,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觉得很愉快。明智的教师应该向孩子提供对可能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的训练和了解(如站队,游戏等),训练时间应该是常规的一部分。
5、要以和善而坚定的方式用行动执行日常惯例表。遇到问题时,要求助于孩子的惯例表或清单,或者问孩子:“我们是怎么约定的?”切忌解救和说教。
那在建立日常惯例时最好规定最后完成的时间。在制定惯例时,要按照最后完成的时间往前推,以估算出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例如,午餐时间,要在12:30之前完成打扫教室,,以便保证班级的午读时间,就要想清楚需要完成哪些事情,这些事情需要花多长时间,以及每个人需要何时开始、何时做完。要注意,大多数日常惯例应包括所有班级。我们发现,当每个人都一起做时,日常惯例才最有效,而不是由教师把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留给部分学生。
【A1联系自己的相关经验】
上周五,放学的时候,我路过三年级一班,正听见教室里老师正在催促,“快点快点,收拾自己的书桌,”班主任王老师一边点名催促着学生交作业,一边指挥着已经写完作业的学生搞卫生,一会又要求都弄好的学生到门口站队。学生有整理书桌的,有站队的,有交作业的,还有被老师点名,要求留下的。教室里一时间乱起来。我摇摇头,走过去,这时候另一个班级的学生正在有序的出来到门口站队,我看看是美术张老师,我笑了笑说:“还是你有办法。学生都这么有秩序,比班主任还行”张老师笑着说:“不是我行,是他们班学生有规矩。”两个班,两种表现,引发了我的思考。三年级学生年龄大一点,反倒没有规矩,二年级学生小一点却很懂规矩,问题在哪里?学生的规矩,其实就是学生要清楚地知道放学之前要完成什么,放学的时候怎么做,所以才会更有序有条理。事实上学生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
【A2以后怎么做】
我们以一个小学生早晨到校到第一节课之间的的行为惯例表为例来说一下如何制作这张表。
1、前提,和孩子一起。
2、头脑风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做一张有趣的行为惯例表,你从早上离家到第一节课上课之前一般有哪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孩子仔细思考后会说出几个他知道、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孩子自己足够有这个能力,孩子自己列好这个清单,如果孩子不会写,老师帮忙做好记录!
继续启发:还没有吗?
前面的气氛营造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做得再细一些!让孩子乐意加入这个讨论!千万别以类似于:“你看你一点都不知道管理自己的时间,这个拖拉的毛病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啊?过来,我们一起制作一张行为惯例表,你以后每天必须就按照这个执行。”这样的语句开场。
始终坚持一个信念:相信孩子,注重于解决方案!
等单子列得差不多了,如果还没有出现你想要的内容,你可以提醒一下:xxxxx这件事需不需要做呢? 需做的事情清单列举得差不多之后,征询孩子意见:你觉得你每一件事情需要花多长时间呢?这是小学生制表的过程,所以加入时间段。
在编排时间段的时候,孩子就会面临大家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清单事务太多、有些时间太长,孩子会在8:10之前装不下的,这个时候问问孩子“做不完这么多事怎么办呢?”
相信孩子,孩子就会思考是减少项目、还是提高效率了。
ok,当所有的事情都装进去后,制成表格清单,然后组织学生按照程序演习一遍,达到人人知晓。
然后由孩子选择张贴在什么地方,之后就是由这张惯例表做主,和善而坚定地执行了。
在制定这张表的时候,我们基本是尊重了孩子的意见,所以过程中肯定会有问题。比如孩子预估的作业时间不够,执行的时候超时完不成,有些项目遗忘了没加上!那么,在执行的过程中问问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要不要我们来修改一下惯例表?“
大家仔细想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发展出什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