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上真的掉馅饼
哲宗膝下无子,皇位便没有了继承人。
神宗的老婆向太后学着宣仁高太后的样子出面主持赵官家的日常工作。
她把大臣们召集起来,商量皇帝人选。
向太后和大臣们合计一番,决定在神宗的儿子中再物色一位接班人。
神宗皇帝的一帮儿子中,死了的除外,还有哥五个健在,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如果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要求民主评议公开选拔的话,神宗的儿子们谁能坐上这个皇帝宝座可就难说了。
但朝廷议论的结果,日常表现不咋地的神宗第十一子赵佶竟然“中彩”了。
赵佶之所以有幸胜出,宰相章惇是帮了大忙的。
倒不是章惇有心要帮忙,反倒是因为章惇不喜欢他,才让他捡了个大便宜。
章惇这个人的事迹记录在《宋史》的奸臣传中。
他做宰相时候很高调,做过党同伐异,打压异己的勾当,后人把北宋的灭亡归罪于革新派,章惇是革新派首脑,自然不会落好。
更何况,他做执宰的时候,的确给哲宗出过一些整人的馊主意,再加上他办事说一不二,个性强悍,当时就常常被反对者诟病,到处传扬说章惇把老赵家的公司搞成了自家的买卖。
后世记史的人采用了反对变革者的诸多史料。说张惇篡权夺位基本是空穴来风,但因为他个人人品不咋地,而且施政理念既不能讨好于当下,又不容于后世,人家要说他是奸臣,他又如何辩解?
其实啊,章惇工作能力很强,也很敬业,还做过不少惠及老百姓的事情,与徽宗后来任用的宰相蔡京、王黼等人比起来,他还真算不得奸臣。
只因为章惇反对赵佶做皇帝,得罪了当今圣上,且是革新派首脑人物,被后世判定为北宋灭亡的罪魁之一,因此被列为奸臣,可见史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未必是靠谱的。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透露的往往是写史者的好恶,并非是历史的真实。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所了解才好。
国不可一日无君,哲宗驾鹤西游,再不管人间之事,确定当家人便成为赵官家当前首要的事情。
临时当家人向太后主持御前会议,公开研究接班人问题,向大臣们讨主意。
要说章惇这个人还是蛮讲感情的。
作为当朝大臣排名第一的人物,这时候的他自我感觉良好。他是哲宗倚重的实权派。他认为自己提议的人选于情于理都是帝国遴选皇位继承人的最佳方案,肯定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向太后也会买他的账。于是急不可耐地抛出了自己的提案,他说:“以礼律言之,母弟简王当立。”
这句话啥意思呢?章惇说,按照祖宗的成法和惯例,这个皇位的继承人应该是大行皇帝的一母同胞弟弟简王最合适。
老领导死了,他没有做人走茶凉,另寻靠山的勾当,而是自觉地要为老领导做点事。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情上,章惇就是这样做的。
当然,其中或许也包含了一点私心,希望新的掌门人能打上自己的烙印也是有的,但章惇的提议明显有对老领导的近亲多些关照的意思。
章惇提出来的人选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既合情,也合理,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却刺中了向太后的隐痛。
向太后没有生育,神宗现有的儿子,包括刚刚死去的哲宗,都是庶出。也就是说,向太后不是哲宗的亲妈。
章惇没有想到提出这个人选之后太后的感受。也就是说,他没怎么把赵官家的这个当家女人当回事,轻慢了向太后而不自知。
哲宗在位的时候,对向太后虽然没有缺了礼数,显得很孝顺,但总没有和自己的娘亲更亲近,向太后不会感觉不到。
如今哲宗死了,再用他一母同胞的弟弟做皇帝,向太后心中肯定有些堵。她一定会想,如果让简王做皇帝,过段时间,自己这个皇太后的位置,是不是该给前后生出了两个皇帝儿子的妈让出来才合适呢?
章惇虽然为人不咋地,对权力看得可能重点,但在研究继承人这件事情上他是看得很准的,出的主意未必是个坏主意。但他在缺少周密部署和沟通运作的情况下,特别是没有和向太后等皇族成员交流意见,在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在公开场合冒然提出这个建议,给人的感觉好像已经和简王串通好了似的。
再说了,史书记载他当时说话时候的口气还很生硬,用“厉声曰”三个字来表述,颇有我说让谁干谁就干的架势,浑然忘了自己充其量是个高级打工仔,并非赵官家的决策人,谁做不做皇帝,他说了根本不算数。
赵官家谁来当家,那是人家老赵家的家事,人家这里向打工仔讨主意并非自己没主见,只是看看你们这些人有啥更好的合理化建议而已,也是向臣子表明赵家倚重于大臣,谦逊一下而已。
章惇的提议,让向太后心里特不爽。她想,章惇啊章惇,你一个打工仔的手是不是伸得长了点,管得宽了点?你存着什么心思呀你?
向太后心里不满意章惇的提议,但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缓缓地讲道:“我老公的哪个儿子都不是我亲生的,哪个都有做皇帝的资格,推荐这个接班人啊,大家就不用讲究什么礼律啦,其他人还有什么好的人选,说出来听听。”言下之意,这个人选不对我心思,大家继续讨论,轻轻松松就否掉了章惇的提议,定好了选拔皇帝的调调。
这个时候,章惇本应该见风使舵,让领导拿主意,听听向太后的意思,再做打算才对。但他不甘心,或者是满心的不服气,有点斗气意味地提出了另一个主意:“以长则申王当立。”
这个主意提出来,朝堂上立即炸了锅,大臣们纷纷摇头,皆认为开玩笑。向太后更是不假思索便否定了这个提议。
章惇的这个提议为啥遭到了集体否定?因为申王是个瞎子。一个明眼人做皇帝处理起政务来都费思量,难辩是非,让一个瞎子做皇帝,开什么玩笑,你章惇安的什么心,到底想干什么?
更何况,领导已经说了不用讲究礼律,你这时候又按照长幼次序来说事,还是在礼律上兜圈子,这不是成心和太后较劲吗?
章惇不甘心,还想再说点什么,话才到嘴边,知枢密院事曾布已经看出来问题的关键,抓住打击对手的机会,毫不客气地对着高他一格的宰相大声呵斥道:“章惇,你听太后安排就是啦!”一语没有惊醒梦中人,章惇悻然退下,仍然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这时候向太后说话了,她说:“按宰相的意思,以长幼次序来遴选的话,申王有病,肯定不行,接下来该轮到端王了,大家说说这位皇子怎么样啊?”
章惇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急了,口不择言,不管不顾地断然反对,大声喊道:“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章惇话一出口,立刻遭到曾布攻击。曾布说:“看你这话说的,太吓人了吧?有那么严重吗?喂,你到底想干啥?”
向太后听章惇这么说也很生气,心想,我才提出一个建议人选,你就受不了了?莫不成真的你说谁就是谁?既然你不喜欢端王,那就一定是他了。
礼律讲不讲,在于谁更有资格讲。规则的制定者是向太后,执行者是向太后,裁判也是向太后,所以,不管章惇的建议好不好,对了向太后心思才是最好的。
章惇不会不明白这个理。他也发觉自己的失策,但为时已晚。向太后已经拿定主意,章惇心里即使有千万个不同意,也只好默不作声,听凭向太后定夺了。
向太后见大家再无反对意见,就拍板说,既然大家没有意见,就让端王来当这个家吧。群臣诺诺连声,点头称是,当家人的选拔就这样戏剧性地结束了。
天上真的掉馅饼了,而且砸中了没有后台,无父无母的孤儿赵佶。他被没有亲生儿子的后妈照拂,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毫无心理准备地做了赵官家的一把手。
在谁做继承人问题上,宰相章惇大败亏输。对于他来说,推选谁做皇帝,顶多也就是在将来的领导面前增加点自己说话的分量,未必包藏什么祸心。
他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做皇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作为宰相,他在这件事上处理不当,在选择继承人过程中,没有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导致选人用人上的重大失误。若要追究责任,在这件事情上,章惇虽然持反对态度,但对结果还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端王的确不是一个好皇帝。他把赵官家的百年基业折腾了个干干净净,把老百姓拖入了兵连祸结的水深火热之中,他自己和一干亲属故旧也落了个客死异乡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