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华杉讲儒学和《中国儒学三千年》,梳理一下儒学发展的历史。儒学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也深刻影响了社会和政治发展。
周朝:儒学的创始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一生遵从“克己复礼”,主张复兴周礼,周公就是儒学的源头,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核心人物,中国社会秩序和中华文明的总架构师。
孔子之道就是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有所作为,也要让别人有所作为;你想发达,也要让别人发达。恕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承受的,也不要施加于别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由近及远,这是儒家最基本的原理。
孟子高举人性善的旗帜,开了两剂药方来应对乱世:一剂是施仁政、行王道,重建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另一剂是修身养性,重建良好的道德心灵秩序。
孟子代表了儒家理想主义的一面。荀子则代表了儒家现实主义的一面。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和动物一样,贪图私利,有各种本能的欲望。
个人的欲望不可避免,但是必须受到限制,这个限制就是礼。礼的功能,就是规范和限制人的欲望。
汉朝:儒学的政治化
到了汉朝,有了董仲舒的政治儒家,就是大家熟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让它更加符合皇帝统治的需要。他以君权神授的思想,作为一个“投名状”献给汉武帝,换来了自己的相权,并从此由儒家学者来掌握整个官僚系统。
他提出的“天人感应”,实际是利用阴阳五行说来证明王权的合法性,被后代认为是异端邪说;而“三纲”理论,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后世经久不衰。
过了汉朝,就是三国两晋,天下大乱。董仲舒那一套“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学说几乎破产了,再加上五胡乱华十六国、民族大融合,再到隋唐,佛教传入,都在思想上压倒了儒家。
从两晋到隋唐,儒家思想经历了一次低潮。所以唐朝韩愈写了一篇《原道》,呼吁重续中华道统,恢复儒家正统思想。
宋朝:儒学的传承
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儒学沉寂了八百年,一直到北宋,才重新复兴。
由于内忧外患,宋代士大夫的使命感特别强。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了一句铿锵豪迈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形成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标准教材,就是四书。
朱熹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体系化,一方面接续了孟子重视道德心灵秩序的传统,同时也保留了荀子和董仲舒这条脉络所留下的礼教。
朱熹说:山河大地都陷了,理毕竟却在,这个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心中普遍的、绝对的价值。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以人性中的天理来约束欲望。只是后世把经念歪了。
明朝:儒学的发扬
南宋以后,理学逐渐成为官方思想,一旦官方化,就变得越来越保守了。社会发展到明代,商业变得越来越发达。世俗化的明朝需要另外一个理论,能够放宽人心,证明对日常欲望的追求是合理的、正当的。
心学脱胎于理学,又超越了理学。理学认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天理的世界,另一个是具体的人心的世界。但心学却说:不对,世界只有一个,心就是理,我心即世界。
这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结果,后来又衍生出知行合一、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只要你去实践良知,你就能跟天理无限接近。
在儒家思想的范围内,王阳明可以说把道德心灵秩序推到了极致。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依赖于外在权威的道德尊严。近代思想解放就是从道德自主起步的。
这么看的话,心学其实已经叩响了通向近代的大门。难怪晚清和五四的启蒙思想家,从梁启超、谭嗣同到李大钊,都会到王阳明那里去寻找思想解放的本土资源。
清朝:儒学的僵化
清朝对儒学没有新发展,但是也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就是训诂。把过去两千多年的学术成果全部整理归档,搞得清清楚楚,形成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等学术著作。
但是,由于满清政权的高压统治,儒家的精神被压抑,思想被扭曲,流行的都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二十四孝等披着儒家外衣的思想糟粕,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要警惕和摒弃。
随着西方现代化和殖民主义深入中国,儒家已难以维持其价值高地,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制度化儒家终于解体。
新儒家的发展
儒家文化希望培养的,是具有完整人格的君子,而不是适应某种实际需要的专家。中国史研究专家列文森说儒家提倡的是一种“业余精神”,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更推崇专业化、标准化和功利精神,最终儒学只能变成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这或许是他的一面之词,然而在制度化儒家解体之后,儒学该如何发展呢?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文明未来的人都在探索的问题。
近代以来,一批批新儒家们继承发扬着儒家思想,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冯友兰、梁漱溟等等,从制度和心性讨论儒学的整体形态发展,从经学与哲学的关系讨论儒学学科化的困境与出路,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探索儒学对世道人心和社会秩序的意义与作用……
总结: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墨家、道家、法家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等亦共同完成和丰富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拼图,但是无论王朝如何更迭,儒家对世界和秩序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担负起了中国精神价值的主体性功能。
儒家学派在形成之后,其核心关切可以用“修己安人”来概括:通过自我道德人格的养成,并将之转化为秩序安排的原理,来成为秩序落实的实践者。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强调要继承中华文明的精神,反思全盘西化,重建文化自信的理念,这也与确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需要相一致。
对个人感受来说,我们也慢慢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的感受。儒学对我们个人的启发,就是随着物质的丰富,闲暇时间的增多,对于完整人格的精神追求,对道德的崇尚,或许也可以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