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微博上有分享《56 up》是BBC做的一个纪录片系列,跟踪采访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从7岁到56岁,每隔前记录一次。总共有三集,我还没看完,今天试图在网络上搜索种子,差点中毒。
看得我很是感叹。很想写点什么。但总觉得会流于表面:人生只有一次,是一次十分宝贵的馈赠。相对于宇宙,人类历史只有一瞬,而相对于人类历史,我的存在只有一瞬。无论用什么方式去践行我的人生信条,也许最终我都会像《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样“let go"
我真想试试let go,不是因为我相信有天堂或者来世,是因为我真的很想体会一些20岁的人根本无法体会的东西。前一阵子看到文章写安全感十足的人会大胆的恋爱,大胆的分手,追逐权势,享受物质。我看完颇有些赞同,我相信我闭上眼睛还能再睁开,我觉得我总能被原谅,当然我也不是无所顾忌,但世上除了死生,哪一件不是小事?所以总而言之,我的存在,年轻的人类的存在,就是残忍的。我的父母那辈的人在畏惧必然要来的命运的时候,变得有些轻信和僵化,有一次饭局,我不胜其烦,脱口而出呵斥他们腐朽。父亲只是安静的看了看我,没有回嘴。
说他们腐朽,简直是直言他们必然会淘汰,我依然觉得我挺对,但是又不尽然。
说起来,不是那个年龄的人,还真的没法理解那种感受——我这辈子好像也没白过,挺值得,这是第一印象。但是接下来做什么好呢,做什么去抵抗那强大的虚无呢?含饴弄孙?搞搞保健?找找故人叙叙旧?
我真不愿意活到退休,以便有机会拷问自己的灵魂。
我也不能成为任何一个别人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即使我得到了机会,让别人敞露了自己的内心给我瞧瞧,我也不能确保在这个传递过程中信息没有失真。我可以描述:快乐,失望,沮丧。但是你没法真的知道那是什么。我可以说得很具体,具体到某个点,我可以描述的很精确很传神。但我们眼里看到的仍然不是同一个世界。
我只能在世俗的意义上不辜负别人,当别人有情感的需求时,我照大众认可的要求表演。有物质的需求时,我实在的付出。我尽量让某些人相信他不是一个人走在这世界上,即使我自己其实不很相信。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只不过远远地看过去,像群岛,这就是我看纪录片的结论。我没有学到什么,我的感叹飘落在空气之中,现在已经忘了。
哦哦,其实还有一个叫Neil的人,他年轻时是流浪汉,老了后有一份工作,成为了自由党的议员。他从未结婚,坚持写作,可惜无人回应。他说通过节目认识他的人总是写信声称很理解他,实际上他们一点也不,他现在能比较诚实的说自己的想法了,但是即使听到了这些想法的观众,我们,依然不能理解他。
道可道,非常道。为何要理解呢?
不开心的时候,在心里藏一点开心的事情,偷偷拿出来安慰自己。我有时候走着走着就笑了起来,就是我又没事偷着乐了。总有人问我又在笑些什么,我很想说:“仅仅是因为和你走在一起,我就会开心。”这是真的,与喜爱的人走在街道上,不能理解的两个人说着笨拙的话互相安慰着,甚至为了没有意义的论点争吵。还能挽着手,互相看一看。知道彼此心中都竖着友善的旗帜,我真的不能更加满足了。
所以,即使有一天走向了虚无,我也会乐一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