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基本内涵是“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坚持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坚持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在新课标第六部分“课程实施”的第一条“教学建议”中提到要“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这一部分讲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
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的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学习理解类活动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教师通过感知与注意活动创设主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主题之间建立关联,发现认知差距,形成学习期待。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从语言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应用实践类活动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记忆所形成的结构化知识,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应用等多种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内话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加深对文化意涵的理解,巩固结构化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迁移创新类活动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与作者或主人公的态度和行为,开展推理与论证活动,学会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把握语篇的结构,发现语言表达的手段和特点,并通过分析和思辨,评价作者或主人公的观点和行为,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观念,多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创造性的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要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可这句话与自己的课堂有什么关联,其实好多老师是不清楚的。今天晚上聆听李雨老师的分享后,我再次阅读课标中的这些文字,结合这次的作业,我好像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原来我只是在描述教学目标时运用到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现在回过来看我的作业,逆向设计三阶段中第三阶段“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中,每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都是在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比如,通过有趣的活动(唱歌、chant,sharp eyes等)复习旧知,就是在通过感知与注意激活学生的已知。通过快速阅读,精读等活动,引导学生获取关键信息,梳理语篇结构,概括与整合语篇等,都属于学习理解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语篇文体结构,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架构语篇知识结构,利用思维导图复述语篇等都属于应用实践活动。
参考便条范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个性化便条,以及通过判断Wu Binbin 和Grandpa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均衡,进而理解什么是健康均衡饮食习惯,贯通单元大观念——树立健康饮食、绿色生活的意识,都属于迁移创新活动。
感谢李雨老师的分享,让我打通了新课标理论与教学实践,使新课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理论,而变成了有生命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