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系【简村夜话】专题推荐,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外公姓杨,一提到这个姓氏,我就会联想到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不知道他们家族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反正在外公那里,我也听过不少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听他聊起这个传奇家族的时候,就好像那就是他们家的故事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于杨家的近代传闻。传闻解放之前,我们县城有两大家族,一个家族姓包,另一个家族就姓杨。两大家族的势力把整个县城一分为二,包家的势力范围被百姓称为包半城,杨家的势力范围被百姓叫做杨半城。总之他们都是名门望族,有关两个家族的事情也时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我也不知道这些传闻是真是假,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了,很多事情都没办法考证。
我唯一能肯定的是,在外公他们村子里,杨家确实是一门旺族。他们聚居的地方被人们叫做`杨家院子',鼎盛时期估计有五六十户人家,这在我们这些大多数都是散居的地方,确实是很少见的。
外公外婆一生育九个子女,只是在那条件艰苦的年代,老大、老三、老四,都不幸夭折了。如今排行老二的是我大舅,老五是我的母亲,老六是六舅,老七是我姨妈,老八是八舅,老九是九舅。
想起二老一生能养育这么多子女,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拿到现在来说那简直是不可思议。但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国情,普天之下,人皆如此。
外公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人,政治面貌属于中农。他与外婆结婚是在解放前,外婆属于江安人氏,他是用四人大轿接过来的。那时听人说,他们结婚是媒妁之言,结婚前彼此都没见过面。好在二人还算契合,一辈子风风雨雨就这么走过来了。
外公为人实诚,和我爷爷那样都属于寡言少语的那一类型,只知埋头苦干,处理人情世故稍微显得有些谨慎,另外还十分守规矩。这种性格其实在哪个年代都是不讨巧的,更何况在那个艰苦年代。
自从我母亲出生后不久,农业社的粮食就越来越少了,一开始的时候还有米饭吃,后来米饭变成了稀饭,稀饭又变成了米汤,米汤都算是好的,再后来米汤又变成了清汤,清汤跟喝开水没什么区别。
由于饿肚子,很多人都在想尽办法弄东西吃,他们有的人开始把米糠磨碎了,就着清汤往肚子里咽;有的人开始四处找野菜野果子吃,实在找不到,就摘树叶子,撕树皮;还有一些人听说哪里哪里的泥土可以吃,就到处去找那种白白的软软糯糯的泥土。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种子和庄稼也成了被偷窃的对象。队里刚种下的豌豆、胡豆,小麦等等时不时会有人来偷;这些农作物长苗了,结果了但是还未成熟也有人来偷。这样下去实在不行,村里领导就专门组织一些人轮流到田野里,仓库里,整日整夜地看守。
那时外公外婆一家子也是饿得不行了。外公从公社里带回来的汤汤水水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外婆又带着年龄尚幼的大舅和尚在襁褓中的母亲,所以也干不了什么活。看着两个整天在饥饿中哇哇大哭的两个孩子,外婆也加入了同村里人到处寻找野菜,野果子的队伍。
有天夜里,终于轮到外公值夜班看守仓库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已经有不少人就着防盗的名义,开始在暗地里干着一些监守自盗的事情了,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外婆也曾暗示了一下一向墨守成规的外公,希望他能看在孩子的份上多少也弄一点东西回来。
外公默然无语,在这个看守仓库的夜晚,他的内心相当的矛盾,一方面是饱受饥饿的家人,另一方面是队里三申五令的生产纪律,他在仓库里左思右想,坐立难安。他曾一度想着打开那些一人多高的麻袋,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东西,但是每到准备动手的时候,他总会感觉有人在暗地里看着他,于是他就怕了,胆怯了。最后他疲惫不堪地坐在麻袋边上的地上,困顿地睡着了。
到了后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看着静悄悄的黑夜,他终于鼓足了勇气一定要在轮班之前,弄一点东西回家。可就在这个时候,轮班的人居然提前来了,于是,他只能一路沮丧地回到了家。看着空手而归的外公,外婆也是相当的无奈,但是毫无办法。两人忍饥挨饿地过了一个无眠的夜晚。
到了第二天,一直责怪外公的外婆听说昨夜有人被抓了,被公社的人困在大树上,用鞭子抽得死去活来。外婆问外公:“你知道昨晚在仓库里看守的是什么东西吗?”外公说不知道。外婆翻着白眼说,是准备下种的花生。外公面色相当羞愧,这可是相当有营养的东西啊,如果能弄回来两个孩子一定会很开心吧!
这次外婆没再责怪他,直道是傻人有傻福。事情的原委是,接替外公值班的人在偷花生的时候被公社派来监督的人发现了。外婆说这接班的人也是相当大胆,刚一接班就开始动手搞,不过手脚太慢,又贪多。他不知监督的人早就发现了他,等他把东西装好袋子之后,就被两个人给抓起来了。
外公暗自庆幸没有做出偷盗的事情来,打这以后,他更加坚信一个道理:人各有命,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所以,像我这样的人是取不了巧的,不能因为一时的贪欲而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否则就会毁了一辈子的清誉。
本着这条做人的准则,在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外公坚持了自己做人的本性,诚实本分,任劳任怨,同时以极强的忍耐力,顽强地度过了那段极其艰苦的岁月。
有件事不得不说,我外公的为人虽然老实本分,中规中矩,但是对几个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比较看中的。这在那个对教育认知匮乏的年代是十分难得的,有时我在想,一个本生就没读过几天书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开明的想法呢?我联想到他们整个家族的教育氛围,后来发现他们家族的人,有好多个都是拥有高学历的,这也许就是榜样的力量吧!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母亲和几个舅舅一个姨妈都相继进了学堂,不过也算他们生不逢时,十年的黄金时间被白白浪费了。除了我八舅在恢复高考以后,考上了当时在重庆的一所军事学院,其他的几个人要么止步于高中,要么只上了一个初中。
但这对于外公外婆来说也已经是很光荣的事情了。相对于我父辈几个兄弟,他们大多只上了几年小学,更不用说出一个大学生了。
除了这个教育问题之外,还有一件事情更加值得称道,那就是我外公把他几个成年后的儿子都相继送进了部队(除开我小时候生病影响了智力的九舅)。我大舅和六舅都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一个是工程兵,一个是后勤兵。八舅虽然没去过前线,但自他考上军事学院后,在部队里至少也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军官。从此以后,'军人家属'这块闪闪发亮的牌子就挂上了外公家的门楣之上,每每说起这几个儿子在部队上的事情,我外公就喜上眉梢,骄傲得就像当初给我讲杨家将的古老故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