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发展(上)
“我是什么样的人?”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部分地反映了个体对自我的概念。
生下来2个月的小宝宝就开始有了一点自我认知的雏形,比如他们会利用自己肢体的动作,手舞足蹈,来让自己获得有趣的视觉和听觉刺激。随着婴儿的长大成人,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人对自我形象的定义有不同的特质,总体就是从外在逐渐往内在心理化发展,并且逐渐地抽象化,开始用抽象的语言回答开头的那个问题,比如说,青少年会说自己的特点是“我有点优柔寡断,我是一个很崇尚自由的人。”而7、8岁的儿童会说自己“我喜欢打羽毛球,还喜欢吃肉。”
成长不仅带来了更加复杂和完整的自我形象,而且还会开始对自己所具有的品质进行评价,这种对自我的评价成分就被称为自尊。
那些很幸运地和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们,就有可能会更乐观地评价自己,他们的自尊水平平均高于那些在不安全依恋关系里的同辈。
有一个自尊的多维层次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尊这个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自尊(总体自我价值)=学业能力+社会接纳+运动能力+身体外貌+行为举止
看起来,高富帅确实很可能有更高的自尊水平。不过,并不是说高自尊就一定是好的,只有当一个人的高自尊是来自亲社会行为的经验,才能预期这种高自尊对个体未来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对于那种通过欺凌弱小建立起来的高自尊,只能进一步强化他们未来的反社会行为。
尽管自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特质,不过,在青少年时期,会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然后回升的趋势。在青春期可能面临的多重压力是自尊变化的原因。比如,从快乐的小学生变成需要严格考核学业成绩的中学生,对于升入重点中学的孩子来说,部分还会面临自己从学霸位置“沦落”为平民的心理落差。另外,身体发育引发的困扰,懵懂的初恋关系的烦恼,都可能引发对自我的低评价。女孩子更甚,因为女性发育普遍早于男性,而且社会文化导致女性对自己的身材和外貌的评价更加苛刻,引发自尊水平的降低。
积极的自我评价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逆境,对自己的期许更高,所以高自尊可以预测个体未来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