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憋”了两周多。每次打开这个草稿,都会有一部分内容完全被改写。于是,现在所看到的,和我最初想写的,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之前跟朋友聊,说我写的文章大多为自我剖析类。读者可能会看,但转发意愿会比较低。不过,相比“传授方法”的文章,我还是更愿意先剖析自己。把感受与思考过程写出来,一方面是给自己的学习、实践一个记录和反思的机会,另一方面,或许可以引起一些共鸣与讨论。
再者,我写的是教练,有人看到的也许是别的东西。比如开车、弹琴、养孩子,or anything else...... who knows? _
连续三周的教练会谈结束,又有很多新收获。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教练状态和教练位置。
一、教练状态
在教练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常常听到这个词——教练状态。ICF(国际教练联盟)制定的11项“专业教练核心能力”中,第4项是这样定义的:
教练状态:能够保持完全的觉知,与客户建立自然而然的关系,树立开放、灵活、自信的风格。
具体包括:
在教练过程中专注、灵活,与当下共舞。
利用直觉,相信自己内心的感知——“跟着感觉走”。
对于不知道的领域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冒险。
知道应对客户状况的多种方法,并选择当时最有效的方式。
有效地运用幽默,创造轻松活跃的气氛。
自信地转换视角,自己在行动上尝试新的可能性。
处理强烈情绪时显示出自信,能管理自我,不陷入或受制于客户的情绪。
有人说,教练状态就是空。也有人说,教练状态是开放、觉察和联接,诸如此类。但不管怎样,我对“教练状态”这件事,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1、教练的状态总有高低起伏,不必追求每次都是巅峰体验。
因为第一周的会谈非常之顺利,我在第二周开始时是没有预料到后面的挑战的。由于涉及到了一些比较深层的话题,明显感觉到客户困在其中,找不到出口。而我问出的问题,也仿佛总在表面上打转,没办法深入。
因为要启发客户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我压住了心中想要“点破”问题所在的冲动。但是,可能我的问题不够有力,会谈始终无法突破僵局,也没有取得我预想的进展。
这次的体验让我明白,原来教练会谈并不是每次都能那么顺利的。我们要做的,只是觉察这种状态的变化,并接受任何可能的结果。不需要每次都追求巅峰的体验。特别是,处于状态的低谷时,不要自我否定与评判。因为,当我们关注在每一次状态的比较之上时,就已经脱离了当下。而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时,就失去了对客户应有的关注。
2、教练也需要调整与放松,提升自己的能量状态。
第二周,整体感觉是纠结和胶着。经过调整后,第三周约谈的整个过程都感觉很放松,很流动。我对客户的状态也是同样的感觉。所以,教练双方都需要一个较高的能量状态,来共同创造一次卓有成效的会谈。这种高能量状态能够同时激发双方的创意与行动,教练问出更有深度和力量的问题,客户则更好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把注意力聚焦在愿景层面,激发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换言之,他们会更容易拿到本次约谈想要的成果。
当教练的状态不够好时,需要在约谈前、约谈中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当觉察到客户的状态不够好时,教练需要做一些事情,来协助客户提升他们的能量状态。能量提升了,才能想出富有创意和完全开放的好问题、好点子。
另外我还发现,当我的教练状态比较好时,我的生活状态也会比较好。学做教练后一个很明显的收获就是,头脑越来越开放,好点子越来越多。而这种积极正向的、以未来成果为导向的、聚焦于愿景和行动方案的教练式思维方式,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一门教了五年的课,上课时突然脑洞一开,就用教练式思维想出一个以前从来没想过的绝佳作业题目。
又或者,教练状态与生活状态之间的关系是反过来的,我的生活状态也会影响到我的教练状态。所以,要想在教练辅导中做到“身心一致”、“内外合一”,教练自己在生活中,或者说身为教练的整个人生,都要真正践行这一原则。自己活出来了,才能把这些运用到教练过程中。
3、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和更高的视野,从具体问题中抽离出来。
第二周我之所以感觉无法深入,是因为我陷入了客户描述的问题细节中。我一直试图启发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上时,就容易陷入问题的细节,从而忽略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与方法。
只有以一种超然的态度,从具体的问题当中抽离出来,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事件,才有可能发现新的思路与方向,从而激发行动,确定解决方案。这样,教练的能量状态也会回升。
美国大师级教练Michael Stratford曾说过,
如果你只关注在“做什么”,你就失去了做为教练最重要的“能量”。
当“做”的东西混乱、不清晰时,从具体问题中抽离出来,从源头上,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比如愿景和价值观层面,来审视全局。这种思路的转换,可说是我过去几周最大的收获。它不仅适用于教练过程,简直可用在对于全部人生困惑的指导上......当最顶层的东西设计好,愿景和目标搞清楚了,下面具体执行和实现的步骤也会非常地清晰。
二、教练位置
同样,“教练位置”在教练辅导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大概是指,会谈中教练需要很清晰地看到,并且表现出作为教练所需承担的职责与角色。处在教练的位置上,就要用教练的思维去思考,和讲话。换句话就是,要占什么坑,办什么事儿。
然而,在教练会谈之外,这个教练位置要如何拿捏,是个有趣的话题。
1、
我在上一篇(放在文末阅读原文)写到过,曾与一位教练朋友交流“学做教练的目的”。当我留意到他在用非常标准的教练式问句询问我的看法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好玩!第二反应是,有点不习惯,感觉怪怪的。
当我表达了我的感受后,他说多谢我的反馈,以后会注意调整自己提问的方式。我猜,这里的内心戏是,“艾玛,被发现了。不好玩!下次要隐藏得再深点!”
2、
还有一次,同样是一位做教练的妹妹咨询我问题。为了确认她对该话题的了解程度,我问了她几个问题。迎来的回答是,“哈哈Susan姐,你现在上来都是coaching的口吻了,直接对我提问。”
哎呦,真是这样呢。“现在好像很习惯这样思维了。你会觉得奇怪吗,还是好玩有趣的感觉?”
妹子答,“哈哈哈,你又在对我提问。”
看到这个,我简直要笑出来了。其实我没有刻意用coaching的思维来提问呢。我只是好奇,想听听妹子的感受,以及需要clarify她的情况才好提出具体的建议。
然而,妹子的感受是,“我觉得很好玩,而且能觉察到你的思维习惯。但是如果我是想跟你讨论具体问题,可能不太希望被持续提问。”
3、
与我的教练讨论非教练辅导的问题。
我认为他对这个话题早有深入的思考,然而,hold着不说。要么附和、称赞我的发言,要么就是询问我的看法。可是,我想知道你是怎么看的呀?于是我直接表达了,“你可以说一下你的想法吗?老实说,我现在不想做被教练对象了......”
教练笑,“当教练也不容易,需要教练位置和教练状态。”
这三个例子都说明一件事。
做教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很习惯使用教练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当然是好事。然而,当与别人沟通时,对方是不是需要你去启发TA思考,是个需要具体情景下具体分析的事。
有时候,对方可能就只是吐个槽,并不需要解决方案。你随声附和一下,同理一下对方的情绪,就够了。有时候,对方是在征求你的看法或建议。你用教练式思维,要么不断发问,要么惜字如金、积极倾听,那么......很可能会让人抓狂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很好奇。那些特别优秀的、大师级教练在真实生活中会是怎样的?如果真正做到了身心合一、内外一致,他们的生活应该充满了教练式思维与行动。可是,全用教练式思维与人沟通,也会出现上述的情形吗?
当然,上面的场景之所以好玩,是因为谈话的双方都在做教练,彼此间都太熟悉这种思维和谈话的方式。那如果换成一个教练对一个非教练者的日常谈话,又会引发什么感受呢?
P.S. 受Lily老师启发,我决定三个月会谈结束后,给我的客户写一封感谢信。题目都起好了,叫《教练与客户写给彼此的情书》。哈哈。
P.P.S. 排队的同学继续增多。如果,你就喜欢我,就想找我谈,那咱们不见不散;如果,你有迫切想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私信我,我转介我信任的教练给你。
要相信,在任何时候,自己都是ok的。爱你们。
(2017.05.22 by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