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这个时候天还亮着,是太阳想躲进远处的山头的原因吗?它那午时的嚣张不负存在,在房屋树木上洒满了疲倦,就连行色匆匆的行人影子都被拉的长长的。
我百无聊赖的填补唯一有人的工位,心里升起一丝寂寥,空空的,好像我不属于这个世界,也不会被人记起。如果我突然消失了,多久会有人发现?我不知道。大家都走了,我该主动找朋友聚会?不不不,知己难寻,难得一知己醒来终究是故人。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还会升起许多对自己的揣测与评判。是我的不妥协、我的自视清高、我对自己严格的标准,身边可倾诉交谈的人越来越少。也可能,是我成长中必须要经验的这部分。
因为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我太习惯奔向热闹的人群,为了合群委屈自己,讨好他人。对自己的喜好需求视而不见,久而久之。我发现我被压抑的那部分需求、情绪,化作焦虑、愤怒、委屈感,这些情绪像尘封在潮湿环境中的土豆,难以掩饰不受控制冒出芽来,攻击身边的同事、朋友,最终伤害到自己。可能这也是我身边没有朋友的原因之一,我连自己都不懂得爱,又怎么给朋友稳定的、恰如其分的温暖。
最终,沉重的思绪拖着我的双腿,下了楼,打火,心不在焉的开车回到家。空无一人的房子,鱼缸里那几条游动的鱼大概是这个家中最有生气的地方。我不想开灯,怕打破这片宁静,但漆黑的环境让我觉得后背发麻。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解决晚饭,一个人的饭菜,没有动力去完成,思忖良久,打开电视,决定点个外卖。边吃边看。在我与自己独处的这三个小时里,我学着去关注自己的心与感受,看到自己会不自觉的拿起手机,会去期待看到重要朋友的信息,看到自己向外求的模式,不适应自己无所事事的状态。竟也惊奇的发现,我慢了下来,脚步、动作、语速都慢下来了,感受那份孤独感慢慢在心中流淌,流淌出了属于它的位置,像行云流水般觉得有些自在,有些享受。
感恩自己,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