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你曾打过孩子,今后就不会再打了吗?就因为一个“国际不打小孩儿日”,你将彻底改变?谁信!
看来全世界打孩子的现象真是太普遍了,居然会因此催生一个“国际不打小孩儿日”的节日。
2019年4月30日,我第一次知道了“国际不打小孩儿日”的存在,那天,我看到了许多作为父母的反思,也看到了不少父母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仿佛就因为这样一个“节日”,从此之后就会让无数的父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倒觉得,与其沉迷于这种虚无的自我安慰,陶醉于这样可笑的自我幻想,不如认真思索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打孩子。不追根思源,所有的反思都会太过肤浅。
很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缺失了一种能力。我们从小都没有把培养这种能力当做人生课程来习得,而它又那么重要——那就是控制情绪的能力。
我们天然地把脾气不好视为天生,甚至遗传,却不知道所有的坏脾气都是在家庭课堂中“学习”所得——当一个孩子有坏情绪时,需要处理掉这些坏情绪,如何处理?他会首先向父母学习。如果父母是平和理性的,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也就不那么极端,相反,如果父母中有人处理情绪时是极端型的——比如暴怒,而暴怒极容易取得胜利,让别人退让,也特别好学——那孩子就把这种方式学作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只需半年的时间甚至更短,即使弱小的婴儿也很容易习得这种处理情绪的“能力”,因为岁数尚小,我们就误以为,那是孩子“天生”的,“遗传”的。
当我们这样认为“脾气是天生的”时,我们也就忽视了在这背后的那种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更不会去想,这种能力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我自己也曾是一个坏脾气的人,当我有一天即将成为妈妈时,为了让我的孩子变得更平和理性,不像我这般敏感暴躁,我决心改掉我的坏脾气。当然,我怎么可能彻底地改掉,但我可以自信地说,我的控制情绪的能力确实提高了。就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种“能力”的存在和重要性,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我生活的幸福程度。
可是我们的教育里边,没有这样一项能力考核,我们陷入了理解的误区,甚至有人终身受到情绪的伤害而不自知。但即使是这样不够成熟的人群,一群连自己都没有搞定的羸弱的成年人,一旦走进成为父母的围城,一定会有人为他的暴怒和脆弱买单——或许在初为人父母时他们还带着新鲜,但很快就会被琐事打败,暴露自己孱弱的本性,并把这样的伤害传递给我们自己的孩子。没有人愿意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但是能力的缺乏会导致这样的错误不断重复。
这种能力会因为一个“国际不打小孩儿日”的日子,就骤然提升吗?当然不会。所以所谓的“国际不打小孩儿日”过后,铺天盖地的朋友圈噱头之后,该走旧路的依旧还在走。我不相信人会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外因而改变自己,即使内因燃起,多数人最终也都只能在前往理想的道路上偃旗息鼓,这是生活的真相。
人很难超越自己。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所有的改变都不会属于你。
我知道,会有人“进化”到放下扬起的手掌,并不把掌印落在孩子的脸上。是的,伸出巴掌的双手固然是一种“打”,暴虐的语言对于孩子心灵的伤害又算不算是一种打呢?心灵上受到抽打的伤害应该更加难以弥合吧。
有这样一个孩子曾生活在我们周围,这是一个阳光抑郁症患者。优秀让他表面阳光而自信,而在这阳光背后,却有无尽的语言黑暗。如果他把事情做得不好,他的父母会说“我真是白养你了”“你不如死了的好”之类的话,是的,他的父母也会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会给他道歉,会表示对他的疼爱,会为自己的错误做出解释。然而,这些话语的鞭伤早已铸就了他内心抑郁而绝望的儿子。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地以为,我说错了我道歉了,我表示出了反思的态度,甚至忏悔了,我当初就没错了——这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不,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为我们的错误买单——我们孩子的不够明亮的性格呈现,就是一张张我们亲自打下的欠条的累积。
可笑的是,面对自己积攒的欠条,很少有人反思自己。他们会责怪孩子,没有长成自己期待的模样;他们会责怪学校和老师,没有给予孩子该有的教育;他们会责怪社会,没有对自己的孩子额外的谦让与爱护。他们唯一不会责怪自己。渐渐地,他和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变形了,就在这变形的窥测中,加剧错误的恶性循环。
这是事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这种恶性循环或强或弱地就在我们每个家庭身上悄然运行。
改变世界的最佳捷径是反思自己,而不是要求世界。而真正的反思和一个人深夜独自的疼痛有关,和那种召众人围观的噱头无关,不仅无关,甚至悖离甚远。
我并不觉得谁有错。都在悲哀的生活。可是作为父母,如果不肩起悲哀,给孩子营造一片辽阔,却制造一朵霹雳的乌云,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在生活之上,那才真是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