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二辑“聚焦班主任发展”读后感之五:
读《认同危机何以发生》有感
这篇张聪教授的文章读了两天,认识张聪教授许久,对他的文章及现场的发言真的是充满了敬佩。他的文章真的是难读、难懂。初看题目,我总觉得是易懂的内容,但是从摘要就看出真的是不太好懂:
湮没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认同危机,是深刻影响现代班级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主要呈现出“抵制型”“失信型”“假意型”与“旁观型”四种不同的类型 这些认同危机发生的核心在于,班级是一个结构严整的“风险型社会”,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是一种风险性确认;师生关系表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逻辑,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是一种共识性危机;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缺乏情感性依据。这就需要重塑班主任的自我认同,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并理性引导学生的价值认同。
从来没有思考过,认同还能有不同类型的。从来没有思考过当学生不认同班主任时会如何应付,也从来没有认真去分析过班里的孩子哪些存在不认同行为的。
一、关于“认同”
文中谈到:认同(idenity)一词来源子拉丁文idem,即“相同”的意思。在哲学与逻辑学中,idenity常常被翻译为“同一性”,即对于他者的自我确证、认识与追寻。从本质上来说,“认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我是谁”的主体性承认,是对“本身、本体、身份”等的一种认可;二是对于自身相同性、一致性事物的认知。
而我非常认同这里所提到的“同一性”,我与他人之间的同一认知,同一判断,同一行动都可界定为我们相互之间的认同。这便如前几天,几位朋友一起坐着聊天,一位朋友喝了几杯后对我说:程老师,一定要注意身体。我当然清楚这是对我的关心。然而当我也说,你也注意身体时,他便有些不认同。说白了,他们认为每天与朋友喝酒聊天,和我每天在家看书相比,我累多了,我太不值了,为了一份工作,而如此努力。确实我比较累,然而值不值,便不是他说了算的。这便出现了我们两者之间对于个人认同存在着不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当即我没有聊下去。是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
二、关于“学生认同”
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认同,我想更多的源自于与老师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沟通,还有老师个人专业素养与个人魅力。不得不说,小学生对班主任的认同更多的是虚假与旁观型的,因为对老师的敬畏让他们更多的是敢怒不敢言,偶有几个跳出来,也常会被按下去。当然,这里讲到的认同,应该是一种共识性、欣赏性的认同。师生关系表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逻辑,对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是一种共识性危机。无论学生是否认同班主任工作,其实都是对自身所处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与研判。
相对于传统教育史上的“师道尊严”,现代的教师应理性地定位自身角色,科学引导学生成长,而不是强硬地灌输给学生知识;而学生也应较为理性地遵守班级规则,辩证地汲取知识,而不是刻意地去恭维老师。此时的师生关系更多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以至达到互相认同。
与此同时,我认为对学生认同影响最大的还是家长的认同。但凡家长能欣赏老师的,孩子认同老师的为大半。接触过许多学生家庭,但凡家长对老师不尊重的,孩子也自然是不尊重的,但凡家长对老师不认同的,孩子也自然是不认同。我们不可否认,父母对于孩子的强大影响,老师根本无法改变。所以经常有人说,家校的有效合作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前几天,我开始逐一地写班里的孩子,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给自己和孩子留下点记忆。没想到的是,小成的妈妈转发后,将朋友圈留言的截图发给了我,她总说:能遇上您,真是我们的幸运,说自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其实这样的文章我不是只写了一篇,到目前为目也写了五六个孩子了,他们的反应大不相同。
三、关于阅读中的困惑
全文分成三大版块:认同危机:湮没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发生机理:班主任工作中认同危机的系统性分析;走出危机:班主任获取认同的现代性策略。在文章里,我还是有些疑惑:
1.认同危机划分的四种类型,具体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在我看来四种类型是会相互变换的,有些边界没有那么清晰,那么分类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分析各类型转换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在第二版块的阐述中,将班级认定为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风险性的确认,这个“风险性的确认”如何解读?而在风险性、共识性、情感性三方来看,哪方占的比重会更多一些?哪些是可以尝试去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