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原生家庭的日常里,藏着孩子20年后的模样。”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遇人不淑、性格偏激、孤僻、软弱无能……
他们的人生,有着各种各样不幸,似乎是命运在厚此薄彼,没有眷顾他们。
但实际上,这些孩子的不幸,早就在童年时埋下了种子。
因为,在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模式里,藏着原生家庭的影子。
其实,很多不幸的孩子,都来自以下这6种家庭,希望你家没有。
01
爸爸总是缺席的家庭
网友欣欣,曾分享过自己的恋爱经历。
欣欣总是被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已婚男性吸引,这也导致她总是有意无意成为别人婚姻里的第三者。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感情里,从没有结果可言。
每当她想要从对方身上获得更多,与其组建家庭时,对方都会离她而去。
一直都渴望得到爱的欣欣,一直在被抛弃的边缘。
直到有一天,与心理咨询师聊过才发现,这种不良的亲密关系模式,源于童年时爸爸的缺席。
妈妈无法为她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这导致欣欣从小就渴望能有一个人给予她像爸爸一样的疼爱。
给她依靠,成为她的支柱,而年龄偏大的已婚男性,似乎更能满足她的需求。
一家心理研究所调查显示,0~24岁的女孩越被父亲肯定、宠爱,长大后处理两性关系问题的能力越强,更有安全感和信心。
反之,女孩就会缺乏安全感,处理两性关系的能力很弱。
欣欣的例子可能比较极端,但的确存在很多类似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女孩倾向找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男性做伴侣。
也有很多缺乏父爱的女孩,很容易被异性的花言巧语打动,从而走进不幸的恋爱关系中。
02
妈妈强势的家庭
知乎上有个问题:
“有一个太强势的妈妈,给你的性格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有人是这么回答的:
“作为一个生活在母亲阴影下的男孩,没有一点男子气概,做事没有主见,不会社交,害怕被拒绝,情绪波动不稳。
总体呈现被动的状态。
感觉很多东西被母亲压制住了,不能成长。
作为一个男人,活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评论区有个留言:
“握手,我也是,好想一死了之。”
强势的妈妈把孩子的愿望和个性都囚进了小黑屋,与孩子相伴的只有深深的绝望感。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
“母亲太强势有可能把孩子逼向两种极端:要么过于叛逆,要么过于懦弱。”
无论哪种结果,都会导致孩子在成年以后生活不顺,难以平和地对待生活。
其实,以爱为名的控制,从没有爱,只有控制。
但孩子不是父母任意捏造的泥偶,他们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独立的灵魂。
03
争吵不断的家庭
在一篇关于父母吵架的帖子下,网友蕾蕾留言:
“从有记忆开始,父母就天天吵架,经常摔东西。
半夜我经常被他们吓醒,然后一个人默默地躲在被子里哭。
半年前他们离婚了,因为各自出轨。
看到父母的婚姻,我从此不相信爱情,开始恐婚。
害怕我以后也会变成那样,害怕自己的婚姻跟他们一样失败,害怕遇到我爸那样的男人,害怕自己变成我妈那样的女人。”
父母是孩子认知爱情和婚姻的第一个模板,对孩子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巨大影响。
夫妻间有分歧本是正常,但不应让孩子过多地看到这一幕。
因为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从而产生对爱情和婚姻的不信任。
父母在吵完后,少的不仅是夫妻间的和睦,还有孩子对爱的信心。
04
忽视心理需求的家庭
大学舍友小静,从小生活在一个被忽视的家庭。
在父母眼里,管好孩子的吃穿就够了,什么心理感受都是矫情和多此一举。
刚开始,小静还会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每次都得不到重视。
渐渐地,她变得脆弱敏感,觉得自己不该产生这些需求和情绪,总是自责。
在我的印象里,小静总是活得小心翼翼,非常害怕别人讨厌自己。
在需要做出让步时,她永远都是牺牲的那一方,从来不会主动为自己争取利益。
得不到父母重视的她,在社交关系中也不敢奢望别人的重视。
网上有句评论,说出了这些被忽视孩子的心声:
“很多人的一生,要耗费许多时间,来和自己的性格,童年的阴影,或者原生家庭,某段深刻的影响抗衡,所以他们的路,会比其他人走的慢一些。”
当别人开始向着目标加速前进的时候,被忽视的那种不配得感拖住了他们的双脚。
他们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辛。
05
过于严厉的家庭
朋友老张,对儿子乐乐的教育十分严格。
乐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总能考前三名。
但有一回,乐乐没发挥好,考了第8名。
回到家后,乐乐就遭到老张严厉的批评:
“你最近都干什么去了,怎么才考这么点分数,丢不丢人。”
乐乐在学校竞赛中得奖,欣喜地告诉父亲,父亲却说:
“这个奖又没什么含金量,有什么好高兴的。”
在这种极为严厉的教育方式下,优秀的乐乐经常感到自卑,脸上鲜有笑容。
在热议话题“不被亲人认可是什么感觉”下,有人的回答,让人心疼。
“这种感觉真的超级悲伤,真的会很绝望,因为家人的认可往往比成功与失败更加重要……”
“对家没有多少归属感,小时候想逃离家里,长大后不愿意回家。”
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需求,但孩子最想要的认可,真正来自父母。
别人千万句的赞美,也抵不过父母的一句肯定。
在孩子不完整的自信墙上,还缺你的一块肯定砖,千万别让孩子等太久。
06
留守家庭
在农村,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庇护。
他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在空中飘摇。
不知自己将会去往何方,又会何时掉落在地。
我曾看过这样的新闻:
云南省楚雄县17岁的小宝(化名)服药自杀。
在他留下的遗书中,写道:
“这些年,没有一天是父母在照顾我。”
“我的死与我的家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原因是我爸爸他总是给我压力,我死了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解脱。”
其实,对于心理还不成熟的孩子,他们极度需要和父母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以此让他们拥有面对世界的勇气。
父母过早地离开孩子,无异于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推上战场。
恐惧和无助,席卷他幼小的心灵。
在一次次冲击下,原本有能力成为好将士的人,也会变得自卑软弱。
当你为了家人去社会大战场上拼搏厮杀时,请把孩子带在身边、护在身后,让他跟着你学习如何屠杀生活的恶龙。
写在最后
在心理学书籍《走出原生家庭》中,有这样一句话:
“所谓的命运,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强迫性重复带来的后果。”
孩子经历过一件痛苦或快乐的事情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体验同样的情感。
这称为“强迫性重复”。
我们很容易将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代入新的关系中,重复类似的经历和体验。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结婚生子后,发现自己活成了当年的父亲/母亲,自己家庭中的关系复刻了上一辈的模式。
我们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在年幼时受到过心理创伤,想必这种孤独无助感,我们此生再也不想体验。
那么,你的孩子也是如此。
作为父母,我们有决定孩子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权利。
那就是像对待年幼的自己一样,去对待自己的孩子,让他从小感受到被需要、被疼爱,让他的人生不再不幸。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愿天下再无不幸的孩子。
-END-
作者丨鱼籽酱·布睿
来源丨鱼籽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