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妈妈:最近一切可好!
想起母爱,心潮澎湃。往事像泄了闸的洪水,一齐涌上心头,激动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滴滴滑落,打湿了稿纸。几度动笔,几度停下。
妈!女儿该如何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呢?这么多年了,这份迟来的感恩信如何书写呢?在恩情大于天的母爱面前,任何文字表达都显得苍白无力,很难切切实实地真实呈现您的深情厚爱,只因这份爱太深太厚!
脑海中的一幕幕像过电影似的重新呈现。
(一)
记得小时候,我出行的工具不是自己的腿或车子,而是母亲的背脊。因为自己是家中老幺,也是倍受宠爱的一个。去哪总是撒娇地喊着:“妈妈,背背!”您总是一脸宠溺地笑笑,把我背到背上。
当时您还很瘦,真是应了那句,“女子本柔弱,为母则刚。”您用瘦弱的双肩抗起了我和哥哥姐姐的日常琐碎,也抗起了那个还不富裕的家。
您在负担家庭的同时,还去生产队挣那半份工分,印象中总带着我,每当带着疲惫归来,还要背上胖嘟嘟的我,气喘吁吁得歇好几次。那时自己真太不懂事,为什么还要妈妈背呢?她已经很累了呀。如今想来真是愧疚!
回到家里,还要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喂鸭,春夏季还要侍弄自家小菜园。因为父亲任生产队会计、保管员等职,很少打理家事,几乎家中大小事务都落到母亲一个人身上,可她没有任何怨言,印象中,父母从未因此吵架。
(二)
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每每想起母亲下地归来,是家中孩子最盼望的时刻,因为妈妈总是给我们带回惊喜:洋菇娘,大紫桃,黑天天,高梁桔,甚至野香瓜等都是我们的最爱,也是我们那时的心爱小吃。
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屋里屋外,总是收拾得整洁亮堂,一家人的穿戴也干净整齐 。过年时,妈妈总是一个人糊墙、贴画。爸爸玩去了,妈妈也不生气吵架。
妈妈常说的话:“一个人就得心宽心态好。”
妈妈是个特别精明能干的女人。记得生产队解体后,家里房前屋后,建起了镇上第二个塑料蔬菜大棚,爸爸种植(爸爸副业),妈妈管理、卖菜。因爸爸学了瓦工,为别人建房,修墙.....所以,卖菜的重担都落到妈妈一个人头上。晚上准备好第二天用的东西,一清早,我们还在熟睡中,好妈就起床,为我们做好饭,接着进菜园摘菜,韭菜、芹菜等叶菜一捆捆绑好,黄瓜,茄子、柿子等摆好,满满的一大筐。
这时,爸爸早己离开了。妈妈一个人徒步背着菜筐去五里外的镇上去卖。背了几年,然后学会了推自行车卖菜。再把卖菜换回的生活必须品带回家,同时带回孩子们的欢喜:新衣服鞋袜、好吃的、小人书、连环画......幸福了我的童年。
为了节省时间,早去卖个好价钱,母亲常常来不及吃饭,一直挺到大中午,空腹回来,尽管筐里带回好吃的,也舍不得吃,都留给三个孩子。
写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泪水了,妈妈,您咋那么傻?咋不吃点儿呢?您不饿吗?您是铁打的吗?母爱最伟大最无私的!
(三)
妈妈总是把孩子们想在先,自己想在后。
每年春节前,都为孩子们换一套新衣服鞋袜。为了让我们春节前穿上新棉鞋,晚上不睡觉,在昏黄的灯下把鞋子做好。自己和爸爸平时穿着带补丁的衣裤,逢年或大事小情,才把洗了发白的不带补丁衣服穿上。看着我们穿上新衣服的高兴劲,嘴角亦乐开了花。
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正是这样的优厚待遇,成了我在村里大多小伙伴面前炫耀的资本,在他们羡慕的目光里,自己自信、快乐地生活在少年时代,从未自卑过。心中的那种优越感,是父母带给我的,却是负在母亲背上的。
母亲对家和家人的爱太多了,却对自己爱得吝啬。
每每我们病或受伤,母亲总是急着找医生,找药给我们包扎,甚至心疼到哭泣。而有一次她不小心严重砍伤手臂,鲜血汩汩而出,我劝妈妈去找村医,妈妈却咬着牙,找来白酒洗了下,粗略地上了点草木灰,缠上干净的旧布就草草对付了,很长时间伤口才痊愈,却没晚过一顿饭。
母亲把寒冷给了自己,却把温暖给了我们。
每到冬季,总是为我们翻新棉衣,再蓄上点新棉花,还为我们每人买了一件棉外套,那可是农村刚流行的时尚啊!但凡流行什么,她总是第一批让我们尝鲜,让我们在其他小朋友面前总是骄傲地挺胸抬头。而自己带补丁的棉衣里始终是旧棉花,您最大的奢侈是为自己和父亲各买一双猪皮皮鞋。而哥姐脚蹬的却是反毛牛皮鞋。
冬季的夜晚临睡前,母亲总是像完成作业似的,把我脱下鞋子里的鞋垫取出,放到炕头的炕席底下烙上,我的棉衣放到自己与父亲的褥子底下,把自己的棉衣压在我的被上,为我多加一层棉,暖暖的睡一宿,第二天再穿上热呼呼的棉衣。夜里,母亲总不忘醒几次,为我掖好被角.....这些我都记得,只因溶进骨血里的爱怎会忘记!
(四)
还记得我高三下半年高考前一个多月,自己不小心得了种“怪病”,全身奇痒,红斑,腿、脚都肿得紫红发亮,在附近铁岭市医院诊断未果,医生建议到沈阳检查。我回家找您,您心疼、着急一宿没睡好。生怕病情严重耽误我高考。第二天,马上带我去沈阳,在等客车间隙,与一位乡亲谈话,得知镇上来了一位沈阳老中医,支援农村医疗,正在镇上坐诊,您眼中顿时出现亮光,立即带我到镇上医院找那位医生。也是老天照顾,老中医竟诊出了我的病症:风湿性肌炎。原因是我体内缺乏某些元素,导致内虚,邪风入侵外加受潮湿所致。
老中医的方子真灵!忘不了您回到家为我熬药的情景:听说陶罐熬中药好,您特意买了一个新陶罐,架在外面您临时搭起的灶台上,浓烟和中药味熏得您直咳,眼睛通红直流眼泪,您只是不住地擦着,用扇子不停地扇动灶火,再仔细按照医生交给的步骤熬着药,用勺子捞出泡沫和杂质,一次次地加火,加水,不停搅动,把药的浓汁一点点倒进小盆里,再小心翼翼分装在小瓶子里,便于我携带。整个过程,您一丝不苟,那么专注,那么虔诚,似乎在守着一份希望,一份光明。喝下这浓缩着老中医高超医术与母亲深爱的药水,我奇迹般恢复了。
如今重温旧事,感激之情依然浓烈。
(五)
母爱是不会减弱的。
直到如今,每次回娘家,在事先告知的电话中,依然能听出母亲喜悦、带着笑的话语中满满的爱:“什么时候到家?路上小心,什么也不用买,你们回来看看就好!想吃点啥,我去准备......”尽管这些话,听了一遍又一遍,也不厌倦。
到了娘家,母亲仍把我当孩子,凡事尽量爸妈做,不舍得用我,想做得与他们抢。
在娘家不管呆多久,母亲总是像待客人一样,为我换样地做好吃的。临走时,非得亲自送上车,站在车上,望着母亲频频摆手远去的身影,总是强忍着泪水流出。
心中无数次祈祷:岁月啊,你留留情,不要让我的母亲太快衰老,我还要太多赔伴;车子啊,你慢些开,我还要多看几眼母亲的脸......
(六)
母亲从未引经据典教育我,却用实际行动赋予了最好的诠释。“独处守住心,群居守住嘴;再多也不要浪费;做人做事,良心至上;做好自己的角色......”如今,女儿已经读懂。
小时候,知道取得好成绩,快快长大,多帮妈妈干活;如今,懂得一家人健康平安幸福的过小日子;多打些电话,多回家看看陪陪父母......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
妈妈,您不知道,每次我逗您开心的时候,我心里有多欢喜,就像小时候,您逗我开心一样。
母亲添了皱纹,但眼中保持着永不老去的温柔。不再光泽的发间悄悄地染上了霜华。于我那不是普通的白发,分明是盛凝的爱的飞 花!
太多太多的母爱,女儿数不清、诉不尽,只能深深藏在心底不时地回味。一封家书,就是一幅画,画里画外都是女儿与爸妈!
妈妈:女儿一切安好,望您多多保重身体!您的存在与健康是儿女最大的福气!女儿永远爱您!
女儿敬上
2018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