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底,女儿出生,我心潮涌动,诉诸笔端,写了一篇近2000字的小文。意外地,收获了许多关注和点赞。
此番体验让我喜悦。
从此,我开始断断续续地写文,记录生活点滴与感悟。
2015年底到2018年初,不到三年时间,我在简书平台上累计写了近20万字。包括公开的4万多字,以及未公开的15万字。
从一开始记录日常,记录心情,到慢慢形成自己的写作习惯。
这个过程像极了一种植物——竹子,它的生长过程。
竹子用了4年,仅仅长了3cm,但从第五年开始,每天以30cm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了六周就长到了15米。在前四年,竹子扎根于土壤里,绵延了数百平米。
这是我理解的,经典的量变到质变的励志小故事。
如今,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规律。前几天,我结合写作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写作五法则》。
第一,找到触动自己心灵的瞬间感觉。多去接触、了解、欣赏他人或事物;
第二,引发联想。拿出纸和笔,画出思维导图,并完善它,罗列能想到的具体事件和思维亮点;
第三,使用“讯飞语音”输出文字。以思维导图为蓝本,把脑子里想的,一股脑儿倾述。不怕逻辑混乱或语句不通顺,努力呈现心中所想;
第四,精修词句,选择配图,恰当排版;
第五,找个放松时间、地点,轻声阅读文章。读的通顺,文字令自己愉悦,就发表。
放下“完美主义”,秉持“完成主义”。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2.
2017年8月,我遇到简书《100天精华领读营》。
100天,我学习了心理学小理论,阅读了名家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开启了一段“佳片有约”的电影之旅。
这段经历,加深了我对文字表达的熟悉与喜爱,更是开凿了一口汩汩喷涌的兴趣之泉。
我有午睡习惯,倘若中午不眯一小会儿,到了下午必定犯困。
可是一旦感知到写作的触发点,我压抑不住兴奋的心情,快快拿出纸和笔。画着思维导图的我,精神愈发地亢奋。
杂乱无章的涂写中,潦草不清的字迹中,我触碰到了自己的心,体验到了喜悦。因为集中了精神,我愈发清醒,不再混沌、迷蒙。
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篇又一篇的经验累积。
从15年写到今天,我写了快20万字,其中有十几万字被我雪藏,能公开呈现的只有4万多字。
这是为何?
因为埋头苦写,没有终点。必要时,文章需要适时反馈,这个很关键。
之前累积的十几万字,没有得到专业的点评和反馈,我曾一度写啊写,写到迷失了方向……
所幸,2018年1月,我又遇到了简书《读写一体训练营》。
虽然目前公开的文章中,并非我篇篇满意,但是,通过读写训练营的写作锻炼与技能提升。
现在,我的文章呈现的自信度,与过去相比,提升了不止一成。
因为我知道,每写出一篇文章都是在为下一篇铺陈。我在体验“兴趣”,这个强大的内驱力量。
3.
尝试写作的同期,我也尝试过英语、日语的学习。可惜,我坚持学习它们并没超过15天。也许是写作带给我的专注力,太令我享受,因此我对其他学习项目兴趣缺缺。
每一次全情投入地写作,时间流逝飞快。创造文章的过程,有一种沉醉的感觉不停撞击着我。
猛然想起了中学生时期的作文课,题材限制,字数要求800字以上,分分钟让我觉得写作是件苦逼的事儿。写作对于少年的我而言,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
幸运的是,曾经“暗黑”的作文经历,并未真正“裹”了我的心。
有了两年写作经验的积累,我又参加了读写训练营。按照训练营的要求,每天需要打卡300字,我居然可以不像话地轻松完成。每周上交一篇1500字以上的文章,我也觉得颇为容易。
我很喜欢一部电视剧《军师联盟》。剧中荀彧的扮演者王劲松说过,“演员是一个杂家,要做足戏剧的功课,必须走进历史,带着热爱,了解、研习不同朝代的典故和细节。”
我同意王劲松的说法。写作的人也像杂家,要抱持对生活的热爱,探索身边的人、事、物,然后投入其中。
写一篇文章,也像是在完成一个项目。找寻文章背后鲜为人知的资料,杂糅自己的认知,整理归纳,一一输出。
虽然写出的字数不一定多,写出的内容不都是精华,但为了完成一个“项目文章”,至少写者本人需要下功夫、做功课。
由此,我渐渐明白,对我,一个成年人而言,什么才是“项目式学习”的意义:是以写作为载体,去读懂我所在的世界!
4.
不到三年时间,我用写作这个“项目”,无意间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写作弥补了我中学时期的缺憾,重新焕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一个以写作为“中轴”的树干,随着时间的推进,长出了繁枝茂叶,生生不息。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我,无意间踏进了写作的“密林”。
读与写,摇动了我的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