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感孩子的世界不是父母可以调控的,信息渠道太多,他们的学习能力又是天生的。你左右不了他认知的范围,就多和他交流,给他明确的是非观。
儿子这三天在我们学校601班寄读,开始他是不愿意的,迫于我的坚持,最终妥协(此处省略许多字)。
遇到卡点,折腾是免不了的,更多的是思考,然后接下来要行动。原本我们的目标是考一所热门的武汉寄宿初中,方向虽然在那里,可是凭什么能,成了大家都不敢提及的话题,否则只能落个鸡飞狗跳,不欢而散。各自都有一堆的理由,客观,主观的似乎都于情于理。
混沌中的空子真是钻不得,打着“信任”的幌子自欺欺人,还想要好结果,必定是痴人说梦罢。醒了,就要面对现实,接下来,该何去何从?撞运气是打不通道路的,面对现实更靠谱。各安本分,适时驱动,争取就近发展区。
如果孩子自己的动力系统不愿意开启,家长还真是伤脑筋,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十八般武艺式的死磕,大概是最励志壮烈加上最蠢笨耗神的传统方法了,不是迎来挫败就是获得重生,或者两者兼有,作用和意义虽然说不准,但搏一搏是必需的,目的就是告诉对方,想放弃和被放弃,没门!相生相克才能量守恒。
“雷声大雨点小”是我们的共性。相处时,反而回归了对彼此更多的看见,理解和支持,包容。的确,爱是一个动词……
孩子需要的往往是我们忽视的,一顿定时定点的家常饭比外卖更有温情;一个面对面的眼神比隔着屏幕的柔情蜜意更真实。在他还不能理解和面对所谓的独立时,适时调整或许才是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