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手账”在国内迅速流行起来,不仅相关的书籍和周边产品销量火爆,各位手账达人的自媒体平台也吸引了众多粉丝。
“手账”一词直接来源于日文,最初是指用于记事的本子,慢慢地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本子上写字、绘画、拼贴、装饰、记录生活并规划日程,看似与数字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但是却有很多人的生活根本离不开记事本。
畅销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笔记本达人”,他在10年间竟用完了188本,这些笔记本是他宝贵的“知识生产素材库”。
那么,什么是知识生产?
知识生产指的是人们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新信息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看做是产生创意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创意?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可见,创意并不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而是与既有之物的再次相遇,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新的组合,二是用于新的地方或新的情况。
可见,要想进行“知识生产”,使我们能在工作中提出好点子,写出有创意的企划案和文章,就涉及到大量信息的整理与利用的问题。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中提出“一元化笔记法”,这是一个更加具有普适性的整理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所能处理的信息不止包括阅读,还包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涵盖了之前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笔记读书法”。
通过“一元化笔记法”进行知识生产,要经过收集、重读、加工、创新这四个步骤。为了实现最终目标,我们可以倒推回去。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而有目的地去进行前面的步骤。
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收集大量的、广泛的素材,还要在整理和再加工的过程中以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来深入地思考问题,并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将有用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这样做,我们最终可能会产生灵感并将之转化为创意成果,但如果不这样做,是想不出好点子的,因为好点子和成果绝不是无意识的产物。
第一步,收集
收集信息,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重读。因此我们收集的应该是你挑选之后、感兴趣的、可能暂时用不到但是愿意重读的内容,范围包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工作日志、日程规划、工作资料剪报、讲座笔记、报纸杂志剪报、读书笔记、电影电视观后感、旅行日志、餐馆名片、票据、存根、书籍的腰封等等。只要是能让你为之心动的材料,你都可以收入到笔记本中,不限容量,极度自由。
在将信息收集到笔记本中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分别是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
“一元化”和“时序化”就是把所有的想要重读的内容全部按时间顺序收集到一个笔记本中,并制作索引,日期的格式要统一。
虽然看似杂乱无章,但其实包含了三种隐性分类。
第一,用自创符号
比如用R表示阅读,A表示想法,P表示计划等等。将这些符号写在每个素材的标题中,例如:【20170926】R《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奥野宣之
第二,用不同的笔
比如用荧光笔划出剪报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每次重读时用不同颜色的笔补充想法,或者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笔,在家里书桌前用钢笔,在单位办公桌用中性笔,旅行携带彩色笔等等。
第三,用便签或胶带
用相同颜色的便签或胶带标记同一主题的内容,并在笔记本的首页制作索引目录。
在首页制作目录索引属于纸质索引,适合最近一两年的笔记本,对于时间较长的笔记本中的内容,可以制作电子索引,建立一个Excel表格,只录入最具参考价值的内容,如读书笔记、书评、计划、设想、游记、学习笔记等,并统一格式:笔记本编号+日期+检索标记+标题
例如:002【20170510】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
而在采用“一元化笔记法”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主观意识”,一定要记录下自己的观点,这可以促进深入思考,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可采用作者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提出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进行记录,即摘抄和评论交替进行;如果这时没有记录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采用“空一行书写法”来留下日后记录的空间,方便再加工
第二步,重读
用笔记本收集素材与用手机或电脑收藏信息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重读这一步,电子产品收藏的信息重读率往往很低,而我们在翻阅自己亲手制作的笔记本素材的时候,会有一种查阅字典或者长卷轴的感觉,量大而且连续,周遭的信息都会映入眼帘,会在你的潜意识里进行加工,但你可能一时察觉不到。
而重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再加工。
重读是为了“找出不同”,而再加工是为了“找到联系”。
“找出不同”是我们一定要以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去看待原有的信息,不要僵化地接受记笔记时所写下的内容,应该深入地思考,并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下每次重读时的感受,然后给这段内容确定一个主题,做出标记,方便查找。
第三步,加工
再加工是为了找到联系,得到灵感。前面说过,好点子和成果绝不是无意识的产物。这里我们需要动手,主动对笔记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第一种方法,用卡片重组信息。
这种方法适合长篇文章的构思,比如作者在构思一本书的写作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首先将笔记本中与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内容提取出来,一条信息写在一张卡片上,然后进行排列组合。其特点在于组合灵活,顺序可变。
第二种方法,用A4纸移植信息。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篇幅较短(一万字以内)的文章的撰写或者就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比如在采用卡片法构思出整本书的框架之后,可以采用移植法构思某一章节的内容。首先确定一个主题,写在A4纸上。主题的设定要简短、精炼,最好是一个批判性的提问,如:作家应该铭记于心的职业战略是什么?如果主题过于宽泛或者中心不明确,将不利于信息的选取。然后将符合主题的信息从笔记本上逐条移植过来,如果有新的想法也写下来。
第三种方法,用复印件拼贴信息。
这种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版,免去了手写的麻烦,又能灵活排列信息。
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对笔记本中的信息进行提取、排列、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各个素材之间的关联性,并获得新的视角与切入点,从而获得灵感。
第四步,创新
采用前面三个步骤对信息进行了处理之后,创新就水到渠成了。唯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一定要写出来,勤于动手,不断思考,只有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深度内容才是好的知识产出。经过上述四个步骤,我们不仅会获得工作中的好点子,有创意的文案策划,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还会收获用完一个本子的满足感,挑选本子的喜悦感和记录下生活点滴的成就感。
“笔记本达人”奥野宣之,将他已经使用了10年之久的“一元化笔记法”的精华全部呈现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中,从信息的收集、重读、再加工,到最终实现创新,就像是把所有的玩具都放进一个篮子里,不仅整理起来方便,还能够保证随时可以找到,最关键的是多样化的素材将孕育出非常奇妙的组合,这其实是一个简单、有趣而又实用的过程。
因此,读完这本书,除了读书笔记,我还把书皮、腰封、最前面的作者的笔记图片和最后面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和《实用性阅读指南》这两本书的信息全部收进了我的笔记本里,期待来日再见!